猪价为何连跌不止
近期,猪价持续下跌,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它的源头主要可以追溯为供需失衡以及市场预期的变化,具体可以细化为以下四个核心原因。
一、供应端压力持续加大
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处于正常保有量的高位,新生仔猪数量与中大猪存栏量也居高不下,这使得生猪出栏数量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在北京新发地市场,近期白条猪的上市量同比增长显著,供应过剩的矛盾尤为突出。规模化养殖的加速扩张也加剧了市场的供应压力。大型养殖企业不断扩产,中小养殖户也纷纷跟风补栏,使得生猪出栏节奏加快,市场短期供应过剩的局面难以得到缓解。
二、需求端支撑乏力
春节过后,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淡季,居民囤货需求减少。随着天气转暖,人们的饮食偏好转向清淡,猪肉消费量显著下降。餐饮业的复苏也不及预期,团体采购需求疲软,难以与供应端形成有效的平衡。消费者也开始转向鸡肉、牛肉等替代品,这也进一步抑制了鲜猪肉的需求。冻品库存的高企也进一步影响了鲜猪肉的市场需求。
三、市场情绪与行为加剧跌势
养殖户因饲料成本高企、资金压力加大,对后市持悲观态度,从而加速了抛售行为。二次育肥户的持续入场未能获利,也被迫低价抛售中大猪,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屠宰企业为控制成本,采取了压价收购的策略,这也使得价格天平持续向买方倾斜。
四、外部环境与政策影响不容忽视
进口猪肉和国家储备肉的投放市场进一步增加了供给,这抑制了猪价的反弹空间。饲料价格的高位运行以及环保、防疫等成本的上升也压缩了养殖端的盈利空间。
展望未来,短期内生猪产能去化仍需时间,而消费端的回暖也难以显现显著迹象,因此猪价可能会延续弱势震荡。建议养殖户理性调整出栏节奏,避免恐慌性抛售,并加强成本管控和疫病防控,以提升抗风险能力。长期来看,行业需要通过产能调控和供需平衡的重建来逐步走出低谷。在这个过程中,养殖户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共同努力,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