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关于酚酞类刺激性泻药全面停用及其后续措施
一、禁用原因与政策调整
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宣布全面停止生产和销售及使用酚酞类刺激性泻药,并注销其药品注册证书。这一决策的背后,源于该药物存在的严重不良反应。长期以来,酚酞类药物被用于治疗习惯性顽固性便秘,但其副作用不容忽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结肠黑变病,增加结肠癌风险,还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下降等问题^[2][3][4][8]^。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早已因副作用显著而禁用此类药物,并已有更安全的药物替代^[2][6]^。
二、药理作用与不良反应
酚酞类刺激性泻药主要通过刺激肠壁神经丛,增强肠平滑肌蠕动,同时抑制肠道水分吸收,达到促进排便的效果^[3][4]^。这种药物不仅存在短期副作用,如皮疹、肠炎、腹痛、恶心等过敏或刺激反应,还有长期风险,包括结肠黏膜色素沉积(黑变病)、药物依赖,甚至可能增加心脏疾病风险^[3][4][7]^。
三、替代药物与使用建议
对于便秘患者,优先推荐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及改善生活习惯。若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短期、低风险的药物。目前,临床已有更安全的泻药替代酚酞类药物,如渗透性泻药(乳果糖)、刺激性泻药(比沙可啶肠溶片)及润滑类制剂(开塞露)等^[6]^。
四、后续措施与启示
国家药监局要求生产企业召回并销毁已上市的所有酚酞类刺激性泻药产品,涉及81家药企^[8]^。这不仅是对患者安全的保障,更是药品监管对风险获益比的严格评估的体现。此次也提醒我们,应更加关注药品的安全性,淘汰高风险药物,保障公众健康。也呼吁广大市民,如有便秘问题,应及时就医,遵循医嘱,避免自行滥用药物。
酚酞类刺激性泻药的全面停用是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关注药品安全,遵循医嘱,合理使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