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
近年来,敦煌考古编制岗位出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零应聘”。这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折射出了我国文保领域多重结构性的矛盾。尤其是在2025年敦煌考古岗位的招聘中,尽管这是一个具有事业单位编制的理想职位,却因为多种因素的交织导致人才出现了断档现象^[1][3][4]^。
究竟是怎样的困境让这一优秀的岗位无人问津呢?区位劣势与待遇失衡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敦煌地处西部偏远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而薪资水平却长期低于东部地区的同类型岗位。这种待遇与岗位价值的不匹配,使得不少人才在选择时产生了犹豫^[2][6][7]^。就如同有网友直言,如果能有3万的月薪,这个岗位肯定会挤破头。
招聘门槛与人才流向的错配也加剧了这一困境。该岗位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双一流高校或八大美院硕士学历、35岁以下”,这样的硬性条件不仅限制了大量对口专业人才的报考,而且也难以与内地新设岗位进行竞争。最终,2025年岗位的报名者在最后一刻选择了放弃,这反映出高学历人才更倾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岗位^[1][3][5]^。
职业发展路径的模糊也是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之一。考古工作既包含科研属性,又包含野外作业属性,但是职称评定、成果转化等职业上升通道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这使得从业者常常在“情怀支撑”与“现实压力”之间产生撕裂感^[4][6][8]^。
那么,如何破解这一局面呢?薪酬体系的革新是关键。我们可以借鉴特殊行业的经验,建立特殊岗位津贴制度,通过国家财政专项补贴来实现“待遇留人”。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梯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前来应聘^[2][7]^。
除此之外,人才机制的柔性化也不容忽视。我们可以考虑放宽年龄限制,增设一些弹性岗位,如“候鸟学者”“季节研究员”等。对于非“双一流”院校但具备实践经验的从业者,开设特殊聘用通道,这样可以为更多有志于考古事业的人才提供机会^[3][4][7]^。
数字化工作场景的重建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通过运用数字敦煌技术建立异地协作研究中心,我们可以降低驻地工作的时长,通过远程办公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子女教育等生活保障设施,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1][6]^。
学科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考古专业可以增设敦煌学定向班,实行“理论+驻地实践”的培养机制。建立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的博士后工作站,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4][8]^。
这一现象的实质是考古事业在现代化转型期所面临的阵痛表现。我们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打破当前的困境,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价值认同体系。正如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仍焕发光彩,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方法,一定能够破解当前的人才困境^[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