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中小学生独特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阶段,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致力于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升的教育活动。这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育未来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环节。
在《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强调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本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不仅是为了满足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求,更是响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冲击,我国中小学教育和儿童发展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大约五分之一的儿童青少年出现了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等外显行为,以及焦虑、抑郁等内隐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阻碍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当前,不少中学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内心需求。升学率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厌学、逃避学习的情绪,甚至对学校产生仇视心理。这一现状令人担忧,学校中不良现象频发,失控行为屡见不鲜。虽然许多中小学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往往形同虚设,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稀缺。
“马家爵事件”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评估教育的成败?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思考。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学校正常运作、守护学生家庭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减少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和异常事件。它也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品德形成和生活发展。这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尤其是性需要和独立性需要的出现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前社会变动时期,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尤为重要和迫切。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际意义。切切实实抓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重大任务,也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我们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