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肺结核宜治疗!无预警发作恐更害人
每年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日。当前,全球结核病形势依然严峻,台湾也不例外。疾管局正在积极推广潜伏性结核的预防治疗,针对那些已经被结核菌感染但尚未出现病症的民众进行治疗,以期降低日后结核病发作的风险。在此背景下,大林慈济医院胸腔内科主任赖俊良提出了一些重要建议。
赖俊良医师强调,对于那些与结核病患者有过长时间接触的民众,被传染的机会相对较高。他们应该接受结核相关的筛检,以确认是否需要接受治疗,从而预防结核病无预警发作造成的更大规模感染。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0年全球新增结核病患者880万人,其中11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而在台湾,2010年有超过1万3千例新确诊的结核病病例,死亡人数达654人。尽管自2005年至2010年,结核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它依然是台湾法定传染病中确定个案数及死亡数最多的传染病。
赖俊良医师进一步解释了结核病的严重性。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造成的感染,通常会在肺部发病,因此被称为肺结核。肺结核的破坏力极强,可能导致肺纤维化和体积减少。如果感染发生在气管内,还可能导致肺叶塌陷和支气管扩张。除了这些症状外,肺结核最危险的后果是可能导致大量咳血,许多患者因此丧命。
鉴于结核病的群聚感染容易引发恐慌,赖俊良医师指出,并非所有与结核病人接触的人都会受到感染。通常需要与病人较长时间的接触,如持续8个小时以上或与开放性肺结核病人间断性接触超过40个小时,被传染的风险才会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接触者接受结核相关的筛检,以确定是否感染。
赖俊良医师指出,与结核病患者接触后,约三分之一的接触者会被感染,其中又有十分之一会发病。大部分发病会在接触后的前两年发生,但日后仍有可能。其余的人可能属于潜伏性结核感染患者。这些人目前虽不具有传染性,但一旦抵抗力减弱,就有可能发病。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他们可能会传染给身边的人,甚至引发群聚性感染。
疾管局建议某些特定人群接受预防性治疗,以减少结核病的发生机会。赖俊良医师强调,已经发病的结核病患者体内的菌量较多,出现抗药性的机会也较大。对于潜伏性感染者,体内的菌量相对较少,治疗相对简单。通过早期干预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结核病的发生率,保护更多人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