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为万园之园(圆明园图片与真实照片)
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近日通过圆明园管理处公布的一组珍贵照片,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365张老照片中,包含了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的各项建筑和文物的影像记录,让人们得以一窥这座园林曾经的辉煌气派。
这些照片中的影像,涵盖了从乾隆地盘图中的小圈“顺木天”,到正觉寺文殊菩萨全身像,再到十二兽首中的龙首等各个重要景点。这些照片大多数为向公众首次展示,它们由不同摄影师在圆明园遭受劫难的百年间拍摄,见证了圆明园从辉煌到衰败的历史。
这些老照片的拍摄年份从最早的1873年到现在,涵盖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刘阳,这位研究圆明园的专家,已经对这些老照片和流散文物进行了超过20年的研究。他收藏的圆明园老照片共有多张,拍摄者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这些影像资料对于研究圆明园的历史、建筑、园林以及寻找和确定流散文物的线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些老照片的收集过程并不容易。刘阳曾多次前往国外,拜访大学、博物馆或研究机构,犹如大海捞针一般搜集这些珍贵的影像。有时,他不得不亲自登门拜访,与对方面对面交流,确认身份和照片用途后,才能获取电子版照片。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多次沟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刘阳对圆明园的研究纯属偶然。一次误打误撞的旅行让他对圆明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对圆明园文物的寻访。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找回了一对遗失多年的汉白玉吐水石鱼,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老照片的力量。这些老照片不仅记录了圆明园的历史变迁,也为寻找和修复流散文物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依据。
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圆明园西洋楼建筑群的变化过程。从1920年代到1940年代,蓄水楼、西洋线法墙等建筑逐渐消失,历史变迁的痕迹一目了然。这些老照片就像是一份“活档案”,为我们展现了圆明园的历史变迁和建筑风貌。
这些老照片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气派,也为我们研究和保护这一历史遗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刘阳等人的努力,我们有望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座皇家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这些老照片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追寻圆明园遗失老照片的拼图之旅
每天夜晚,刘阳如同一位守护者,默默地坐在屏幕前,只待那深夜的钟声敲响。这不是他的日常习惯,而是他对圆明园的热爱与执着。他的目标,是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寻找与圆明园老照片相关的线索。这种执着的习惯,他已经坚持了整整二十年。每当国外的二手交易网站上有新照片放出时,不论距离多远、时间多晚,他都会立刻行动。这种追逐,仿佛是在大海捞针,但他乐在其中。
对于他来说,每一张圆明园的老照片都是一份珍贵的记忆和历史的见证。无论是国外的深夜还是国内的凌晨,只要有新的拍卖信息,他都会像守候一份宝藏一样等待。因为在这些照片背后,都有着关于圆明园的故事和历史变迁的证据。对他来说,这些照片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们的历史意义,更在于它们对于复原这座万园之园的重要性。即使只是工薪阶层,只要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他也会竭尽全力去竞拍这些照片。
这些老照片中藏着什么呢?有令人震撼的兽首照片。早在1882年,摄影师谢满禄就曾拍下过圆明园十二兽首中的几张。其中包括了龙首在内的七个兽首形象。这些照片为我们揭示了圆明园兽首当年的流散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马首的回归更是备受关注的事件。而刘阳收藏的照片为我们提供了更早的马首影像,对比之下,可见马首在流失后保存得相当完好。
除了兽首之外,老照片中还记录了圆明园的许多其他景象。例如那个充满争议的建筑顺木天。在刘阳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乾隆御笔的“顺木天”三个字,这使得我们对这个建筑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还有那些记录了清朝末年西洋人在圆明园野餐的场景,以及被毁前的琉璃塔的真实面貌等等。这些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的圆明园。这些照片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圆明园变迁和破坏过程的记录。它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我们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些珍贵的照片不仅记录了圆明园的美景和历史变迁,也见证了刘阳的坚持与执着。他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竞拍都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热爱。这些照片不仅仅是一份记忆,更是一份责任和对过去的承诺。(原标题:圆明园公布珍贵老照片,带你你不知道的万园之园)在这背后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一个普通人对圆明园的热爱与守护。(文中所有图片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