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乳制品如买毒药 国产乳制品隐患何时了?
自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乳制品业经历了巨大的信任危机。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改进,我国乳制品安全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我国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在逐年增长,已然成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国产奶是否能够让人放心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这一问题,我们聚集了行业内的专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先生为我们分析了问题的根源。他指出,近年来乳制品行业的飞速发展,国家乳制品加工业发展速度每年超过20%,但乳制品管理机制却未能跟上这一发展速度。现代化加工技术和传统奶牛饲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未能及时解决,导致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但事件发生后,迅速采取行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乳制品行业的管理政策和法规。
为了提升生鲜乳的质量安全,采取了多项具体工作。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王加启主任介绍了他们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的成果。该计划自2008年启动以来,成效显著,不仅了解了国家生鲜乳质量安全现状,还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提出了有效的控制办法。监测计划的有效实施需要各级部门的共同协作配合,这一计划也在不断完善中。从最初的部分监测到覆盖所有生鲜乳收购站,再到对违禁添加物进行全部监测,实现了“全覆盖”。采用异地抽检和飞行抽检技术,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可信性,掌握了生鲜乳的真实情况。
对于乳制品方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例如,《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条例》是乳制品行业的根本大法,对乳制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农业部还制定了《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对生鲜乳的质量全程控制做了相应规范政策。而卫生部则发布了包括17项产品标准、3项管理法规和49项检验方法的乳制品标准。
对于管理者来说,他们更注重管理规范和科学化。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只关心自己杯中的奶是否合格、健康。三聚氰胺事件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促使企业加强自身的牧场建设,提高检测标准和指标。也加强了对饲养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提高奶牛的生产水平。现在,无论是企业还是检测机构都制定了新的标准,这些新标准必然带来新的变化。
在奶源治理上,新政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在,牧场采用TMR全混日粮喂养奶牛,根据奶牛的不同阶段、产量、体况和泌乳期制作营养均衡的日粮,确保奶牛的健康和奶源的质量。加强生产环节的规范化,提高饲养技术,为国产乳制品的安全保驾护航。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国产奶一定能够让人放心。每天三次的牧场饲喂,我们始终坚守原料质量关。在奶源方面,我们看到了更为严格的把关和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这一切都由高潮东先生向我们透露的喜讯引发深思。陈历俊先生则提到,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我们不仅把原料、原辅料和产品留样封存,还等过了产品保质期之后才销毁,这样我们就能明确责任归属,一旦产品出现问题,我们能迅速定位问题供应商。
在奶站的整顿环节上,我们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生鲜乳收购站的整顿为例,我国在清理整顿之前曾有超过两万个生鲜乳收购站。到了2010年6月,经过整顿之后,生鲜乳收购站的数量降至一万五千家左右,取缔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收购站。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奶源管理方面的决心和力度,也反映了我们对乳品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
王加启先生强调,生鲜乳作为乳品生产加工和消费的源头,其质量安全对乳品的质量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自从2008年的婴幼儿奶粉事件之后,我国的生鲜乳质量安全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整顿工作到监控工作,我们的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完善,这是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的根本保证。这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与付出,体现了我们对食品安全的坚定承诺。
高潮东先生邀请宋会长分享我们在管理方面所做的扎实工作。宋昆冈先生详细介绍了农业部、工业部、发改委和质检总局等多个部门在乳制品产业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制定《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开展奶源和奶站的整顿、修订《乳制品工业的产业政策》、重新修订乳制品企业和婴儿配方奶粉企业生产许可证的实施条件等等。尤其是在三聚氰氨事件之后,我们国家对生产许可证的要求更为严格,包括对企业规模、加工技术装备、包装车间和加工车间以及检验手段的要求都有所提高。通过这次整顿,企业和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些详尽的介绍和深入的让我们对乳制品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