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拟制定《酒类行业流通服务规范》 酒类或
品鉴岁月:解开年份酒的神秘面纱
岁月流转,好酒陈酿。好酒年份的辨别一直是人们心中的困惑,无论是酒界内外。这一现象的背后,监管的不到位及检测手段的缺失是一大症结。商务部拟定的《酒类行业流通服务规范》草案,或许能为这一乱象带来一丝清风。
一瓶陈年佳酿,是生活的享受,消费者愿意为之付出高价。在酒类市场上,“年份酒”已成为高价的代名词,酒龄越大,价格越高。从白酒、葡萄酒到黄酒,年份酒无处不在,各大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年份酒产品。
现实情况却是,年份酒的“年龄”难以辨别。由于国家标准和监管的缺失,以及检测手段的不足,年份酒的年份一直如雾里看花。一些酒厂为了追求利润,甚至推出不实的年份酒。据了解,一些酒厂通过购买陈年原酒进行勾兑,然后贴上高年份的标签销售。这种现象在行业内屡见不鲜。
国内外在年份酒的标注上还存在差异。欧盟在酒龄管理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标注的酒龄只能是陈化年份最少的。而在国内,年份酒的标签标注却是按最长的年份来算。这种现象更加加剧了消费者的困惑。
对于一瓶声称是10年陈酿的酒,其中到底含有多少原酒才能达到这个标准?目前,各大酒类企业并没有统一的含量标准,国家也没有相关的统一规范。这使得年份酒的辨别标准缺失,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番禺区质监局质检科科长周彦表示,由于年份酒并无明确的标准,辨别的标准也是缺失的。而缺乏有效的科技手段,也是导致年份酒含量比例及陈酿年份难以检测的原因之一。广东赛特检测中心的技术专家杨虹也表示,现有的检测机构几乎无法承担对酒年份鉴定的检测任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在购买年份酒时更加需要谨慎。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了解产品的真实信息,是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年份酒的关键。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也需要加强,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加强对年份酒的检测和管理,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好酒陈酿,岁月留香。但解开年份酒的神秘面纱,需要行业、消费者和国家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陈年佳酿带来的美妙滋味。年份酒:从年份鉴定到行业规范的期待
杨虹专家为我们揭示了年份酒的神秘面纱。年份酒的年份鉴定,本质上就是对其中老酒年份的确定。尽管现代科技尚未有机械或技术能够精确鉴定基酒的年份,但一些专业的品酒师却可以通过陈香气味和口感来洞察其年份。
在技术手段无法检测的情况下,肉眼观察也有其独特的作用。杨虹分享了一个简单的小窍门:在挑选酒时,只需将两瓶酒迅速倒置,选择气泡消失较慢的那瓶。因为气泡消失慢,说明酒的浓度高、存放时间长,口感更醇香。这是因为酒中的乙醇与水反应成酯,随着存放时间的增长,酒也会变得更加香醇。
没有标准就难以分辨品质。在白酒市场上,年份酒的身影随处可见,但其品质如何,却无人能保证。消费者对年份酒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五花八门的酒广告,而独特的请客文化更是助长了这种虚荣性消费。目前,国内白酒行业缺乏公认的品质评判标准,价格的高低往往成为评判的唯一指标,这也使得一些年份酒的价格令人难以置信。
关于年份酒的标准,虽然酝酿已久,但一直未能出台。白酒企业之间对年份酒的标准存在异议。若按标准将基酒年份、调味酒年份及比例都明确标注,将涉及企业的技术机密。
为了清除年份酒的灰色地带,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企业也要注重自律,把质量放在首位,向消费者展示真实的品质;消费者则需理性消费,不盲目追求高价,注意甄别。
好消息是,商务部近期拟制定《酒类行业流通服务规范》,对国内酒行业标准实行强制推行。虽然行业规范不可能一步到位,但随着时间推移,未来的监管机制一定会逐渐完善。
未来,当我们购买年份酒时,将能够明确知道其来源、符合的标准和规定。酒类行业的规范并非一蹴而就,但我们仍满怀期待。有规则的出台,便是规范化的开始。在这一进程中,消费者将逐渐摆脱雾里看花的困境,年份酒市场也将逐渐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