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居民放大悲咒对抗广场舞
事件背景
在广西桂林某小区,居民们长期受到广场舞音乐的困扰,音乐常常持续到深夜十点。尽管多次尝试通过物业协商和报警等方式解决问题,但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于是,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整栋楼业主集资购买外放喇叭,决定采取播放特定音乐的方式对抗广场舞噪音。
居民的对抗策略
居民的对抗策略是“同步播放”。当广场舞音乐响起时,他们也开启对抗音乐。一旦广场舞停止,对抗音乐也随之关闭。在音乐的选择上,《大悲咒》因其宗教属性被认为能够“驱散”广场舞的氛围。而《lost rivers》则因其风格独特怪异,被用于制造听觉干扰。
争议焦点与法律依据
争议焦点
居民方面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以牙还牙”。在行动之前,他们已经获得了整栋楼业主的同意。而广场舞的参与者则反驳称,他们的活动并没有影响到其他人,对抗音乐同样产生了噪音,也是一种扰民行为。物业也承认,双方的行为都造成了扰民的问题。
法律依据
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居民区的噪音应该控制在一定分贝以下,昼间不超过60分贝,夜间不超过50分贝。如果协商无果,居民有权向公安机关举报噪音超标行为,情节严重者可以依法处罚。
事件结果与社会反响
短期效果
对抗措施暂时驱散了广场舞队伍,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双方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物业仍需进一步协调音量控制与活动时间。
社会舆论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以毒攻毒是否合理”成为热议的话题。部分网民支持居民的维权行为,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手段应对顽固问题”。也有观点批评双方的行为加剧了公共空间的冲突,双方应通过合理沟通解决问题。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噪音纠纷,更是反映了社区公共空间使用与噪音管理的深层次矛盾。居民通过“对抗性噪音”虽然能够短暂地解决问题,但长期看来,还是需要依赖法规的有效执行以及双方的有效协商机制。例如,限制广场舞的时段和音量,或者引导其在专用场地进行等。这不仅需要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相关部门的有效介入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