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查九种中药 七成含农药残留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为全球所瞩目。特别是中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疗效和较少的副作用,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近日一则关于中药材农药残留的调查报告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这份报告让人震惊,九家知名品牌药店的多种常用中药材,超过七成被检测出含有多种农药残留。这些药店包括同仁堂、云南白药、天士力、九芝堂等,其出售的当归、三七、枸杞、金银花等常用中药材,在检测中发现了大量农药残留。这不仅对患者构成健康隐患,也对中医的声誉构成了挑战。
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王婧表示,由于新版《国家药典》对大多数农药的含量并无明确规定,而药材批发商和药企在采购时又很少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因此富含农药残留的中药材很容易进入流通环节。这意味着,我们在服用中药时,可能同时摄入了多种未知的农药成分。
特别是甲拌磷、克百威、甲胺磷、氟虫腈等六种被禁止在中药材上使用的农药,在多个样品中均被检测出。一些样品的农药残留种类高达数十种,例如同仁堂的三七花中检测出高达39种不同的农药残留。这不仅令人震惊,也让人担忧这些农药残留是否会影响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国家药典中只对甘草和黄芪两种中药材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查,大量在生产环节使用的农药都未收录其中。这导致许多中药材的农药残留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管和解决。
面对这一问题,各大品牌药店的反应却各不相同。同仁堂表示一直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验,而其他药店则对此问题保持沉默。这无疑加剧了公众的担忧。
这一事件的曝光,不仅引发了社会对中药安全性的关注,也让人们开始反思中药产业的监管问题。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加强监管力度,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我们也期待各大药店能积极应对这一问题,加强自律,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中药的独特疗效和安全性,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文化的瑰宝。天地网中药材分析师段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透露,随着中药材需求的日益攀升,许多药材开始寻求人工种植途径,然而这也带来了农药残留问题的凸显。出口的中药材若含有农药残留或激素,往往遭到国外市场的拒之门外。相较之下,国内监管力度却显得并不严格。尽管目前中药材仍以野生为主,但人工种植药材中的农药残留问题仍不容忽视。
绿色和平组织的检测结果显示,部分中药材的农药残留量超标情况相当严重,甚至达到数十至数百倍的超标情况。例如,同仁堂的三七花和云南白药的金银花中的某些农药残留量就大大超过了欧盟的农残标准。
药业资深人士边晨光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药店应对其销售的产品质量负责。由于药企无法控制上游企业,中药材农药残留问题在整个产业链中向下游延伸,品牌药企也无法完全掌控。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通过国家食药监局总局的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GAP)认证的生产基地,在实际操作中也很难真正落实GAP标准。GAP标准旨在规范中药材生产,保证中药材质量,但在农药使用部分的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执行标准和评估指标的缺失。例如,特安呐的三七种植基地虽然经过认证,但其产品仍被检测出含有多种农药残留。
东方资本董事长冯彪认为,面对中药材需求的上涨趋势,必须从根源着手,改变依赖化学生产方式,完善监管机构,以确保整个中药市场的稳定。与此微微网编后语提醒我们,中药材安全关乎药品安全,与患者的健康息息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严防不合格的中药材流入市场,给广大患者带来危害。
中药材的安全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检测标准和方法,严厉打击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行为。还应加强对中药材种植户和企业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共同维护中药材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