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吕布,王辅臣能力有多强?
王辅臣清朝的“吕布”
在汉末时期,吕布以其勇猛无比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在清朝初期,同样有一位将领被赞誉为“马鹞子”,他就是王辅臣。如同吕布在三国时期的地位,王辅臣在清朝初期也因其英勇无畏而声名远扬。被清朝初期的学者刘献廷赞誉为“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
王辅臣,山西大同人,生于乱世之中。他的一生历经坎坷,从明朝末年的起义军,到投降清朝,再到追随反清复明的旗帜,最终归降清朝并受到重用。他的经历与汉末三国时期的吕布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因此被称之为清朝的“吕布”。
王辅臣的勇猛与机智使他成为了清朝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的面孔白皙,长身玉立,眉如卧蚕,酷似世上流传的吕布画像,因此得了个“活吕布”的名号。在姜和清朝的较量中,王辅臣以勇猛作战而声名鹊起。
顺治皇帝对王辅臣的才干十分赏识,任命他为御前一等侍卫,委以重任。当时的一等侍卫是武职正三品,皇帝在位时,由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充任。王辅臣并非子弟,他的破格重用足以说明王辅臣的勇猛受到了顺治的认可。
不仅顺治皇帝器重王辅臣,平西王吴三桂也极力拉拢他。王辅臣在他的视野之中,吴三桂请示了顺治皇帝后,授给王辅臣援剿右镇总兵官隶属于自己的部下。到了康熙年间,王辅臣被调离云南,担任平凉提督,不再直接隶属于吴三桂。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在湖南起兵反清,王辅臣面临选择。他选择将吴三桂的招降书送给康熙皇帝,表达了对清朝的忠诚。由于之前与平定叛乱的莫洛有过节,王辅臣在莫洛平定四川提督郑蛟麟响应吴三桂的叛乱时处处掣肘。后来,王辅臣的副将邵苓芝冲击营地导致莫洛中箭身亡,王辅臣决定跟随吴三桂反清。在此背景下,王辅臣自然成为康熙皇帝的眼中钉。
王辅臣率部自沔县进入陇南,阶州、徽县及所属成县、文县等地皆依附他。后来,他在北达秦州后决定以平凉为基础,北控宁夏,南接巴蜀,东拒清军。虽然王辅臣的整体实力还不是非常强大,但他的行动已经威胁到清朝的关中等地,这是康熙皇帝不能接受的。康熙皇帝开始对王辅臣采取行动进行镇压并试图招抚他归顺清朝。然而王辅臣最终畏罪自尽。他的死亡标志着清朝的一次重大损失和一个时代的结束。对于这位英勇的将领来说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耀和悲剧但最终未能善终令人唏嘘不已。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皇帝任命抚远大将军图海为统帅,急赴陕西平定叛乱。当图海将军抵达平凉时,众将建议乘势攻城,然而图海却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让王辅臣的部下逐渐动摇。这一策略在平凉围城之后取得了显著成效,迫使王辅臣投降清朝。康熙皇帝因需要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遂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并加封头衔。参考康熙后来对付耿精忠的手段,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王辅臣的赦免并非毫无保留。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必然会对王辅臣的罪责进行追究。这种形势使得王辅臣内心忐忑不安,他最终选择了畏罪自尽。这一决定,显然与他的个人及其家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康熙皇帝命令王辅臣与图海共同镇守汉中,这一任命无疑加剧了王辅臣的不安情绪。曾经一度,王辅臣试图通过自杀寻求解脱,而康熙皇帝则严令图海看护他。在笔者看来,康熙皇帝留下图海,实际上是为了监督和控制王辅臣。这一举措无疑对王辅臣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成为他最终选择自尽的重要原因。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王辅臣在散尽家财、妥善安排部属后,最终选择了自尽。即使图海也未能阻止这一结果的发生。据《清史稿》等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在得知王辅臣的死讯后,沉默良久。最终,康熙皇帝没有牵连他的家人和部属,仅将王吉贞革职了事。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王辅臣深知自己不会得到康熙的真正赦免,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和部下,他选择了自我牺牲。这种自我牺牲的行为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与王辅臣一样曾在三藩之乱中参与吴三桂反抗,后归降清朝的尚之信和耿精忠,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尚之信被赐死,耿精忠则被凌迟处死。这一对比更加凸显出王辅臣决策的艰难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