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血铅超标的种子或是GDP
广东仁化县董塘镇近日连续发现儿童血铅超标人数增加,截至25日已有96名儿童受到影响。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上海市也在同一天公布了浦东康桥地区类似事件的调查结果,确认是由环境中铅含量升高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部门将依法追究涉事企业的责任。
这场“血铅事件”背后的罪魁祸首是炼铅企业及其超标排放。这些企业在制造“铅”、赚取利润的也制造出了GDP。它们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和伤害。近年来,虽然对血铅超标的查处力度不断加大,但为何这一问题仍然屡禁不止呢?
这些涉铅企业、污染企业等,就像是GDP的“兴奋剂”。血铅事件,是一种带血的GDP,是以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无需或少许承担环境成本的企业,自然会抢占市场高地,而无视环境污染的政绩也会迎来GDP的虚假繁荣。
“铅”已成为发展的毒瘤,“血”的流逝则无法停止。例如,2011年湖南嘉禾县的250名儿童血铅超标,引发中毒事件的炼铅企业腾达公司,尽管曾被县市两级环保局多次叫停,但仍继续生产。一些欠发达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和政绩,将已经被淘汰的严重污染企业当作“宝”,当作经济的“法宝”,却不考虑这些企业带来的严重后果。
血铅超标或许源于“GDP中毒”,其种子是扭曲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一些片面追求GDP增长,不顾环境牺牲,其根源在于错误的政绩观和发展观。这些观念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从源头“治污”,给政绩观“刮骨疗伤”。我们需要纠正污染的政绩观,给中毒的政绩观消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我们希望2012年能成为污染政绩观的“末日”,成为血铅的“末日”。我们需要从层面出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它们遵守环保法规,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公众也应该提高环保意识,关注自身健康,共同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