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胃肠肿瘤的靶向药物选择需根据具体肿瘤类型(如胃癌、肠癌、胃肠间质瘤)及分子特征进行个体化治疗。以下是主要分类及对应药物:
一、胃癌靶向药物
1. HER-2靶向药
曲妥珠单抗(赫赛汀):适用于HER-2阳性胃癌患者,但中国人群阳性率较低(约10%-20%)。
雷梦如单抗: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抑制肿瘤供血系统发挥作用。
阿帕替尼:中国自主研发的多靶点小分子药物,用于二线化疗失败后的晚期胃癌。
2. 新靶点药物
Cldn18.2靶向药:近期投入临床的晚期胃癌治疗新药,针对特定靶点。
二、肠癌靶向药物
1. 抗EGFR药物
西妥昔单抗:仅适用于全RAS野生型肠癌患者,对突变型无效。
2. 抗血管生成药物
贝伐珠单抗、瑞戈非尼、阿帕替尼:通过阻断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生长。
三、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药物
1. 一线治疗
伊马替尼:标准一线药物,辅助治疗时长根据肿瘤部位和风险分级(胃来源中危1年,非胃来源中危3年,高危≥3年)。
拉罗替尼/恩曲替尼:针对NTRK基因融合患者的一线新选择。
2. 二线及后续治疗
瑞派替尼:优先用于原发c-kit外显子11突变患者的二线治疗,疗效优于舒尼替尼。
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用于伊马替尼耐药或转移性病例。
注意事项
靶向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如HER-2、RAS状态等)以确定适用性。
药物副作用需监测,如抗EGFR药物可能引起皮疹,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结合指南(如2025年CSCO更新)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