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原理

肺部肿瘤 2025-09-11 18:26肺癌治疗www.zhongliuw.cn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主要基于其作用机制、化学结构及靶点特性,以下是当前临床和研究中常见的分类体系及原理分析:

一、按作用机制分类

1. 细胞物(化疗药物)

通过直接杀伤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发挥作用,但会无差别攻击正常细胞(如头皮、胃肠道黏膜细胞),导致脱发、恶心等副作用。代表药物包括烷化剂(如环磷酰胺)、抗代谢药(如氟尿嘧啶)等。

2. 靶向治疗药物

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突变或信号通路(如EGFR、VEGF),精准抑制癌细胞生长。例如:

  • 小分子抑制剂(吉非替尼)阻断细胞内信号传导;
  • 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抑制血管生成。
  • 3. 免疫治疗药物

    激活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如PD-1/PD-L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通过解除免疫抑制发挥作用。

    二、按化学结构及来源分类

    1. 细胞毒性药物

    包括铂类(如顺铂)、植物碱类(如紫杉醇),通过破坏DNA或微管功能杀死细胞。

    2. 激素类药物

    用于激素依赖性肿瘤(如乳腺癌),通过调节激素受体(如他莫昔芬)阻断肿瘤生长。

    3. 生物反应调节剂

    如干扰素、白介素等,增强免疫应答。

    4. 抗生素类

    多柔比星等通过嵌入DNA干扰复制,属微生物来源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三、其他分类维度

  • 细胞周期特异性:如甲氨蝶呤作用于S期,长春新碱作用于M期。
  • 辅助用药:用于缓解治疗副作用或增强疗效(如止吐药、升白药)。
  •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体系随研究进展不断细化,从传统化疗到靶向、免疫治疗,体现了从“无差别杀伤”到“精准调控”的演变趋势。实际应用中常需联合多种机制药物以提高疗效。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