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的护理文献综述

肺部肿瘤 2025-08-22 17:32肺癌治疗www.zhongliuw.cn

肿瘤护理作为临床护理的重要分支,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上升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本综述基于近年来的研究文献,系统梳理肿瘤护理的核心领域、干预方法、症状管理策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临床护理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肿瘤护理概述与发展趋势

肿瘤护理是一门综合应用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为肿瘤患者提供全面、系统护理服务的学科领域。其核心内容包括疼痛管理、心理支持、营养支持和康复护理等多个方面,主要目标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并尽可能延长生存期。近年来,随着医疗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肿瘤护理也呈现出向专业化、个性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的明显趋势。

当代肿瘤护理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疾病护理,而是形成了贯穿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终末期护理的全周期照护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根据患者在不同疾病阶段的需求特点,提供连续性和个体化的护理服务。特别是在生物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先进技术整合应用的背景下,肿瘤护理面临着如何提供与之匹配的专业化整合护理的新挑战。全球范围内,肿瘤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这也对肿瘤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研究角度看,2019-2022年间肿瘤护理领域主要关注六大重点方向:患者体验与结局、症状管理、支持性护理、护理服务提供、专业实践和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研究。这些研究方向反映了肿瘤护理从单纯的临床护理向更广泛的多学科协作和全人护理模式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敏感性个体化需求的满足已成为评价肿瘤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姑息治疗和心理社会支持方面。

肿瘤患者的主要护理干预措施

肿瘤护理干预措施是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各种结构化护理模式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显示出显著效果。化疗流程护理干预是一种系统化方法,它由护士长作为主要管理者,将化疗过程分为化疗前、化疗中和化疗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化疗前的准备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化疗的目标、措施及方法,并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详细解释,同时制定心理疏导方案;化疗中则注重通过护理人员陪护和沟通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并指导患者使用深呼吸、听音乐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化疗后则重点关注并发症护理,特别是对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的密切监测,同时加强静注输液治疗和生活护理。

Orem自理模式是另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它在卵巢肿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显示出了显著优势。研究显示,接受Orem自理模式干预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降低,护理满意率也更高。该模式通过评估患者的自理需求,提供适当支持,增强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信心。类似的,术前体位训练结合围术期优质护理对老年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减少了安置体位、手术和术后住院所需时间,还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疼痛护理是肿瘤护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约1/4患者在确诊恶性肿瘤时已出现中重度疼痛,晚期患者中约3/4伴有疼痛,这些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有效的疼痛护理始于准确的评估,常用的分级方法包括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数字分级法和目测模拟法。基于评估结果,按照WHO推荐的三阶梯药物治疗方案,结合非药物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不仅是躯体症状,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综合干预策略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

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是肿瘤护理中的专项技术。对于需要多周期化疗的患者,PICC可避免反复穿刺和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减少静脉炎、药液渗漏等并发症。PICC的适应人群包括缺乏良好外周静脉通道者、需要中长期静脉治疗者、接受刺激性较大药物者等。护理要点包括严格无菌操作、正压封管、定期维护和并发症监测,这些措施对保证导管通畅和预防感染至关重要。

症状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症状管理是肿瘤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强调对症状群而非单一症状进行整体管理,特别是针对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带来的新型症状模式。疼痛作为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需要采用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的综合管理策略。药物管理遵循WHO三阶梯原则,而非药物干预包括心理疏导、放松训练和物理疗法等,研究显示这种综合方法能有效缓解68例肿瘤伴疼痛患者的疼痛状态。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TAVTE)是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20%,是普通人群的4-7倍,已成为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2.573)、肿瘤分期(OR=3.682)、置入静脉(OR=3.864)、导管尖端位置(OR=3.979)、aPTT(OR=2.844)和既往血栓病史(OR=2.581)。针对这一风险,导航护理模式通过科学指引和全程管理,有效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VTE的认识,减少了血栓发生率。规范化护理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方面也显示出优势,使DVT发生率从20%降至5%,同时改善了患者的情感、躯体、社会、角色和认知功能。

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管理是肿瘤护理的新挑战。研究表明,需要特别关注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PI)反应患者的症状特点,区分COVID-19症状与癌症症状、治疗相关毒性的特征。衰弱及血常规指标对肿瘤患者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具有预测价值,这为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提供了依据。针对这些复杂情况,护理干预强调多学科协作个体化监测,以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40%-80%,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生存期。2024版《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提出了系统的营养管理策略,包括营养风险筛查、评估及干预。新增的GLIM(全球领导人营养不良倡议)标准为营养不良诊断提供了更准确的工具,而系统炎症和肌少症的评估也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营养干预方法包括膳食指导、口服营养补充(ONS)、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选择依据是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和营养缺乏程度。实践表明,整合性的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体能状态和治疗耐受性。

心理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提升

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复杂性,肿瘤患者常出现悲痛、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家属也面临悲痛、委屈、忧虑等情绪困扰。有效的心理干预始于准确的评估,常用工具包括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基于评估结果,护理人员通过倾听、解释和成功案例分享,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心态。对于有强烈孤独感甚至自杀念头的患者,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尤为重要。

叙事护理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干预方法,在肿瘤临床护理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它通过引导患者讲述疾病经历,帮助其重构生命意义,增强应对能力。研究表明,叙事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类似地,安心卡工作坊作为死亡教育的创新形式,显著改善了肿瘤科护士的死亡态度,减少了死亡恐惧(从4.32±0.78降至3.89±0.82),使81.08%的护士愿意尝试与患者谈论死亡议题,提升了终末期护理的质量。

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CP)是心理社会支持的高级形式,特别是在老年头颈癌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提前讨论患者的治疗偏好和临终关怀意愿,确保医疗决策符合患者价值观。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对ACP持积极态度,认为它能减少无效治疗,提高终末期生活质量。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构建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至关重要,这包括4个一级维度、14个二级维度和83个条目,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标准。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对肿瘤患者康复同样关键。基于5S护理服务模式的肿瘤康复全周期服务,通过组建多学科团队(包括专科护士、临床医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为患者提供评估(See)、专业(Skill)、及时(Speed)和服务(Serve)四位一体的整合照护。健康俱乐部和互联网+护理服务扩展了支持的时空范围,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出院后都能获得连续支持。数据显示,这种模式显著提升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护理与创新护理模式

老年肿瘤患者的护理需要特别考虑其生理特点和共病状态。研究表明,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术前衰弱与术后短期并发症显著相关,通过术前评估衰弱状态可以预测手术风险并指导干预。针对老年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前体位训练结合围术期优质护理能有效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同时改善心理状态。这些发现强调了对老年肿瘤患者进行全面老年评估个体化护理规划的必要性。

青少年肿瘤患者的安宁疗护是另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领域。与成人不同,青少年对死亡的理解和情感表达具有独特性,护理干预需结合其心理发展特点。研究建议采用适合年龄的沟通方式,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同时为家庭提供全方位支持。青少年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护也越来越受重视,护士在患者教育、决策支持和协调生殖技术干预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日间化疗模式的创新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降低了医疗费用。辽宁省肿瘤医院构建的"肿瘤内科日间化疗一站式智慧护理服务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治疗流程简化、安全监测强化和患者体验优化。该模式应用智慧护理程序、规范护理管理、实施全程护理路径,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类似的,肿瘤患者全病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如乳腺癌全病程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治疗护理的连续性和协调性,提高了随访率和数据完整性。

远程肿瘤护理和智慧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健康在肿瘤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远程症状监测、虚拟咨询和在线支持小组等。这些技术特别适合解决地域限制和提高护理可及性,研究表明它们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算法的风险预测和个性化干预将成为肿瘤护理的重要工具,帮助识别高风险患者并优化资源配置。

研究热点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肿瘤护理研究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热点方向。患者体验与结局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针对接受新型治疗(如免疫治疗和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报告结局。远程医疗技术在改善患者和照顾者症状及健康结果方面的应用也是研究焦点。症状管理研究则更关注症状群而非单一症状,致力于发现症状负担高的患者群体和识别症状的生物标志物,以指导精准干预。

支持性护理研究强调开发测试改善医患沟通和共享决策的干预措施,特别是针对文化敏感的姑息治疗和心理社会支持。经济毒性(治疗相关财务负担)对肿瘤患者的影响及干预策略也成为新兴研究领域。COVID-19大流行促使研究者关注疫情对肿瘤护理服务的影响,并开发相应应对措施,这包括区分COVID-19症状与癌症症状的特征,以及评估减少孤独感的干预效果。

肿瘤护理专业实践研究致力于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导航护理模式在肿瘤患者VTE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表明,通过科学指引和全程管理,能显著提高患者对VTE的认识和预防行为。精细化护理模式在血液肿瘤科的应用则显示,它能提高基础护理、急救品管理、护理文书书写等方面的质量评分,同时提升患者满意度和降低不良发生率。这些研究为肿瘤护理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实证基础。

未来肿瘤护理发展将更加注重"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这一模式强调从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的连续性照护,以及生理、心理、社会支持的多维整合。建议包括:加强预防及筛查的投入,规范肿瘤诊疗方案和质控,注重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发展便捷医疗与智慧医疗等。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基于分子特征和个体风险的精准护理将成为可能,这将进一步推动肿瘤护理向个性化、预测性和预防性方向转变。

肿瘤护理研究的未来方向还包括开发更有效的跨学科协作机制,新型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在护理中的应用,以及建立更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全球视野下的比较研究和最佳实践分享也将促进肿瘤护理水平的整体提升,最终实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的根本目标。

上一篇:肿瘤分子靶向治疗预后如何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