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促进医药创新体系构建:建立完善的临床研究体系是关键
北京5月22日电,在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20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上,一场关于医药创新的讨论正在热烈进行。论坛汇聚了众多医药领域的权威人士,包括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教授丁洁等。
论坛的主题是“声音责任 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与会嘉宾就如何构建我国医药创新体系,突破国内创新药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以及如何提高我国创新药企的整体水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
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强调:“医药创新不仅对企业复工复产有重要意义,更对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审批流程的优化是提升自主创新药物研发效率的关键。统计数据显示,国产创新药的审批时间相对较长,进一步提升药物审批速度至关重要。”
恒瑞制药董事及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孙飘扬则指出:“现行的药物审批规则基于旧技术建立,缺乏法规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推动法规与技术的协调统一,是提升药品审评审批工作的核心任务。”
在疫情防控的新常态下,齐鲁制药总裁李燕表示,创新药的研发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疫情期间临床研究进展受阻;另一方面,国外产品的涌入给国内药企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如何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体现国产创新药品的临床价值,是中国药企面临的重要课题。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疾病医院院长庹必光则强调,医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技术研究、保健、临床研究等多个环节。其中,临床研究是制约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临床研究普遍存在重研究轻临床的现象,国家应加强对临床研究的重视,建立完善的临床研究体系。
荣昌制药董事长王威东也提出了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遗传资源管理、临床研究管理范围、管理程序以及临床资源等问题。他建议,国家层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临床研究的发展,包括制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强对临床研究的扶持以及建设临床研究中心网等。
论坛还就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监管和管理问题进行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岳秉飞表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运用是医药创新的重要体现。未来,我国需要在人工智能方面争取国际话语权,建立国家的标准体系,并尝试解决全链条的监管和管理问题。
这场论坛不仅为医药领域的专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也为推动我国医药创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会嘉宾的深入讨论和精彩观点为推动我国医药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