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活检方式选择
立体定向穿刺活检:适用于深部或功能区肿瘤,通过三维影像导航(如CT、MRI)精确定位,用细针穿刺获取少量组织样本。这种方式创伤小,精度高,尤其适合不宜开颅的患者。
术中冰冻活检:在开颅手术中快速取样,通过冰冻切片初步判断肿瘤性质,指导手术范围。但可能存在假阴性或组织失真问题,需结合后续石蜡切片确认。
机器人辅助活检:新兴技术,通过机械臂操作提高穿刺精度,减少神经损伤风险,适合复杂位置的肿瘤。
2. 病理学分析
组织学检查:活检样本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排列等特征,区分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等类型。例如,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而脑膜瘤边界清晰。
分子病理检测:通过基因测序或免疫组化分析特定标志物,如IDH1/2突变(胶质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提示化疗敏感性)等,进一步细化分类和预后评估。
3. 辅助诊断技术
影像引导:活检前通过MRI或CT确定肿瘤位置和边界,避免误取正常组织。
肿瘤标志物检测:如SSTR2A(脑膜瘤)、EGFR扩增(胶质母细胞瘤)等,辅助验证病理结果。
4. 临床意义与局限性
精准治疗依据:活检结果直接决定后续方案(手术切除、放化疗或靶向治疗)。例如,高级别胶质瘤需综合治疗,而良性脑膜瘤可能仅需随访。
局限性:取样误差可能导致假阴性,尤其是肿瘤异质性较强时;部分深部肿瘤活检风险较高。
若需更具体的治疗方案,建议结合临床医生评估和多学科会诊(如神经外科、病理科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