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瘤种(Tumor Agnostic)是一种突破传统肿瘤分类的新型治疗理念,其核心在于基于特定分子特征而非肿瘤起源组织或解剖位置来制定治疗方案。以下是关键要点:
1. 定义与核心理念
分子导向:针对跨癌种共有的驱动基因变异(如NTRK融合、MSI-H/dMMR等)设计治疗策略,实现“异病同治”。
与传统疗法的区别:传统治疗基于组织学分类(如肺癌、乳腺癌),而泛瘤种治疗聚焦于致癌的共性分子机制。
2. 治疗类型与代表药物
靶向治疗:如拉罗替尼(针对NTRK融合)已获批用于25种以上携带该变异的肿瘤类型。
免疫治疗: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用于MSI-H/dMMR实体瘤,覆盖多癌种。
ADC药物:如T-DXd在HER2低表达泛瘤种中展现潜力。
3. 临床意义与优势
精准化:通过基因检测识别靶点,提高治疗针对性。
覆盖广:单药可惠及多种罕见或难治性肿瘤患者,如中国原创药CPU-216(靶向泛瘤种)已进入临床试验。
研发效率:加速药物开发,避免针对单一癌种的重复试验。
4. 挑战与研究方向
分子异质性:同一靶点在不同肿瘤中的响应差异需进一步。
联合策略:与化疗、放疗等整合以克服耐药性。
跨学科协作:整合基因组学、单细胞分析等技术优化治疗方案。
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正推动肿瘤治疗从“以部位为中心”转向“以机制为中心”的范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