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肿瘤干细胞的由来
1. 起源假说
正常干细胞转化:肿瘤干细胞可能来源于正常成体干细胞,这些细胞因基因突变失去生长控制,获得无限增殖能力。
祖细胞或体细胞去分化:定向祖细胞或已分化的体细胞可能通过突变重新获得自我更新能力,转化为肿瘤干细胞。
其他来源:包括细胞融合、胚胎残留细胞激活等假说,但证据相对有限。
2. 驱动因素
基因突变(如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和表观遗传改变是核心机制。
肿瘤微环境(如炎症因子、缺氧)可能促进细胞向干细胞样状态转化。
二、肿瘤干细胞的发展
1. 关键特性
自我更新与分化潜能:维持肿瘤异质性,并生成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
耐药性与休眠:对放化疗不敏感,且可长期休眠导致复发。
转移能力: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获得迁移和侵袭特性。
2. 研究进展
理论发展:从19世纪的“胚胎残留”假说到1997年白血病干细胞的实验证实,逐步形成现代肿瘤干细胞学说。
标志物发现:如LGR4、CD44+PrPc+等表面蛋白被鉴定为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
治疗挑战:传统疗法难以清除肿瘤干细胞,靶向其信号通路(如Wnt/β-catenin)成为研究热点。
三、争议与展望
可塑性争议:近年研究发现肿瘤干细胞可能是一种动态细胞状态,而非固定群体。
治疗方向:联合靶向肿瘤干细胞及其微环境(如TAMs)或可改善预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机制或案例,可提供更详细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