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肿瘤最怕什么药 介入治疗肿瘤有用吗

恶性肿瘤 2025-08-26 16:47恶性肿瘤www.zhongliuw.cn

介入治疗肿瘤的效果评估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血管造影等手段将导管插入肿瘤供血动脉,注入化疗药物或栓塞剂,以杀死肿瘤细胞或阻断肿瘤供血。这种治疗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疗效果:介入治疗可以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肝肿瘤,介入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局部灌注的药物对全身肿瘤也能起到治疗作用,通过介入治疗使肿瘤缩小,降低期别,使瘤细胞活力降低,播散机会减少,远处转移减少,甚至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

2. 适用人群:介入治疗适用于多种肝肿瘤,包括肝癌、肝转移瘤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肿瘤大小、位置、肝功能等,评估是否适合介入治疗。特别适用于不能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的病人,行介入治疗后肿瘤缩小,渴望达到二期临床手术切除(降期治疗),以及肿瘤切除后的病人进行辅助性的灌注化疗,减少肿瘤复发。

3. 治疗优势

  • 微创性、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
  • 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
  • 灌注药物浓度高,通过动脉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直接灌注到肿瘤内
  • 因首过效应不在全身,能减轻全身不良反应
  • 介入治疗常用药物及其作用

    介入治疗中使用的药物种类多样,针对不同肿瘤类型和患者情况有不同的选择:

    1. 化疗药物

  • 顺铂:通过抑制癌细胞的DNA合成发挥作用
  • 氟尿嘧啶:对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
  • 表阿霉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 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顺铂注射液、丝裂霉素注射液(用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 2. 栓塞剂

  • 碘油:作为化疗药物的载体,使药物在肿瘤组织内停留时间更长
  • 明胶海绵:可阻塞肿瘤的供血血管,使肿瘤缺血坏死
  • 聚乙烯醇等栓塞剂:阻塞肿瘤血管,进一步抑制肿瘤生长
  • 3. 靶向药物

  • 索拉非尼:多靶点靶向治疗药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
  • 仑伐替尼:抑制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
  • 贝伐珠单抗: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阻止肿瘤血管生成
  • 4. 免疫治疗药物

  • 帕博利珠单抗:PD-1抑制剂,恢复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 纳武利尤单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介入治疗的局限性与副作用

    尽管介入治疗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1. 局限性

  • 对于直径大于5厘米的肿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较差
  • 不能用于较弥漫、广泛的肿瘤,否则患者肝功能可能受损严重
  • 肿瘤达不到100%杀死,容易再次复发
  • 2. 常见副作用

  • 疼痛:在介入治疗后可能会出现腹部疼痛
  • 发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
  • 恶心、呕吐:化疗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
  • 抑制:可能会影响白细胞、血小板等造血细胞的生成
  • 肝功能异常:打击肿瘤的同时会影响正常肝脏组织
  • 3. 影响预后的因素

  • 肿瘤类型、大小和位置(5厘米以下的肿瘤预后更好)
  • 临床分期(有转移者预后较差)
  • 肝脏基础肝硬化程度(越轻越好)
  • 门静脉癌栓情况(主干癌栓疗效较差)
  • 患者年龄、心理因素和全身状况
  • 疗效评估与后续管理

    介入治疗后需要定期评估治疗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像学检查:通过CT、MRI或超声等观察肿瘤大小、血供变化及坏死范围。若肿瘤体积缩小、血供减少或出现明显坏死区域,提示治疗有效。

    2. 实验室指标

  • 甲胎蛋白(AFP)水平变化:数值显著下降或恢复正常提示肿瘤活性受抑制
  • 肝功能指标(ALT、AST等):评估治疗对肝脏的损伤程度
  • 3. 临床症状改善

  • 腹胀、腹痛等肿瘤相关症状减轻
  • 体力状态评分(KPS)提高
  • 体重稳定或增加、食欲改善
  • 4. 生存期评估:统计1年、3年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反映肿瘤控制持续时间。

    5. 综合评估标准:采用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从肿瘤活性、新生病灶、血清标志物等维度综合判断。

    介入治疗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肝功能检查等,以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注意饮食和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