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董宇辉拉黑的趣店为何惹众怒
一、校园贷"原罪"的历史争议
趣店的前身"趣分期",作为校园贷领域的头部平台,其社会负面影响广泛而深远。该平台通过"零首付"、"轻松购"等诱人的宣传口号,诱导学生群体借贷消费。背后的商业模式却被揭露利用学生金融知识薄弱进行牟利,更为严重的是,这背后还隐藏着多起暴力催收、裸贷乃至悲剧自杀事件。这一切,都让人对其商业道德产生深深的质疑。
除了商业模式的问题,创始人罗敏的争议性形象也给趣店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罗敏通过校园贷完成了早期的资本积累,并多次尝试转型,但他的"追逐风口"的投机形象深入人心。多次转型失败,如汽车、教育、预制菜等领域的尝试,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其"割韭菜"的负面认知。
二、预制菜转型背后的舆论风波
近年来,趣店试图通过预制菜业务进行转型,但这并未能摆脱舆论的质疑。明星合作翻车事件,让公众对趣店的商业模式产生了更深的抵制情绪。贾乃亮、傅首尔等艺人的参与,暴露出即使在转型之际,公众对趣店过去行为的抵制仍未消解。
罗敏提出的"宝妈加盟"模式也受到了广泛质疑。他宣称支持10万用户创业并提供免息贷款,但在公众眼中,这更像是将"收割对象"从学生转向缺乏商业经验的宝妈群体,引发了新一轮的舆论反弹。
三、与东方甄选的冲突事件及其影响
罗敏在东方甄选直播间的高调行为,引发了新的冲突。在直播间连刷高价礼物后遭到婉拒并被封黑,这一事件被网友解读为对趣店校园贷历史的再次挖掘和批判,形成了全网抵制的舆论风暴。这一事件触发了网友的集体声讨,也再次凸显了公众对趣店的不信任。
四、经营状况的持续恶化
尽管趣店多次尝试转型,但其经营状况并未得到改善。频繁转型失败、物流业务收入下滑、市值大幅缩水等数据显示了市场对趣店商业模式的彻底否定。监管环境的变化也使其早期野蛮生长的模式无法适应现行政策。
趣店的争议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商业问题,更是公众对于"道德底线缺失的资本扩张"的反感。从校园贷的历史到后续转型的投机行为,都形成了叠加效应,最终引发了一场持续性的舆论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趣店要想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