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理学类型分类
1. 肝细胞癌(HCC)
最常见类型,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由肝细胞恶变形成,病理特征为梁索状或假腺样结构。
ICD-O编码为8170/3,ICD-11编码为2C12.0。
亚型包括脂肪性肝炎型、透明细胞型、纤维板层型等。
2. 肝内胆管癌(ICC)
占10%-15%,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病理表现为腺样排列伴纤维性间质增生。
ICD-O编码为8160/3。
3. 混合型肝癌(cHCC-CCA)
同时包含肝细胞癌和胆管癌成分,发病率不足5%,侵袭性强。
ICD-O编码需根据主要成分确定。
4. 其他罕见类型
肝母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含原始肝母细胞及间叶成分。
纤维板层型肝癌:年轻患者多见,预后较好。
转移性肝癌:由其他器官恶性肿瘤转移至肝,编码需明确原发部位。
二、ICD编码规则
1.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癌:C22.0;胆管癌:C22.1;未特指类型:C22.9。
若涉及相邻部位(如肝内胆管),需使用交搭跨越编码(如C24.8)。
2. 继发性肝癌
编码为C78.7(肝继发恶性肿瘤),并需注明原发灶。
3. 恶性变与复发
良性肿瘤恶变:动态编码改为/3(如M8890/0→M8890/3)。
复发癌按原发癌编码,若原器官已切除则按继发癌处理。
三、病理诊断标准
组织学检查:活检或手术标本确认恶性细胞形态。
影像学特征:动态增强CT/MRI显示“快进快出”强化模式。
分子病理:需评估TP53、HER2等基因变异以指导治疗。
四、临床注意事项
高危人群(如乙肝/肝硬化患者)需定期筛查(超声+AFP)。
混合型肝癌需通过免疫组化明确成分比例。
以上信息综合了病理学分类、ICD编码规则及诊断标准,具体编码需结合临床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