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的由来与诗句
农历九月初九,古老而庄重的重阳节悄然而至。这一节日源于古人的智慧与感悟,深深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古老的《易经》中,“六”为阴,“九”为阳,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二九相重,故称之为重阳,又叫做重九。这一天,古人认为是吉祥的庆祝时刻。自古以来,人们对此节日都有着特殊的感情,流传着许多浪漫多彩的活动,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品尝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九九重阳,寓意深远。因为“九九”与“久久”谐音,九在数字中又象征着最大和长久,秋季也是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节不仅是对长寿的祝福,更是对辛勤付出的肯定。
今日的重阳节,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这一天,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都会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进行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许多家庭的晚辈也会陪伴年老的长辈外出活动,或为他们准备可口的饮食。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词》中已有提及。三国时期,重阳节的饮宴习俗已经明确写出。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中提到了菊花和酒,可见在晋代已经有了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重阳节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古老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它一出现就会有人病倒,有人丧命。青年恒景为了为民除害,决心访仙学艺。他四处寻访,终于找到了最古老的山上的一位仙长,并学会了降妖剑术。仙长赐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和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恒景回到家乡后,按照仙长的嘱咐,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带领乡亲们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最终恒景手持降妖宝剑刺死了瘟魔。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便流传下来。后来人们把这个节日看作是避灾免祸的活动。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九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象征,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
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珍视生命的表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向长辈们表达敬意与感激之情,同时也珍惜每一个与我们相伴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