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就医/糖尿病检测指标怎来的?
解读糖尿病检测指标:从迷茫到明晰
面对糖尿病的相关检查,你是否曾感到一头雾水?面对检验单上的数据,你是否曾疑惑自己是否已踏入糖尿病的门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糖尿病检测指标的背后故事。
在1978年以前,由于医学知识的有限,每家医院在糖尿病的诊断上都各有自己的标准。通过多次学术调查,学者们发现饭前血糖值140mg/dl和饭后200mg/dl似乎是一个较为清晰的界限。以糖尿病视网膜并发症为指标,血糖值在140mg/dl以上的患者风险明显增高。于是,140mg/dl被选为通用的糖尿病指标。
到了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对这一指标进行了更新。对于未怀孕的成人,通过75克口服葡萄糖耐受性试验检查,第2小时血浆糖浓度200mg/dl,则确定患有糖尿病。若血糖值介于140至199mg/dl间,则称为葡萄糖耐受性不良 (IGT)。空腹血浆糖值126mg/dl也被列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这一标准因其便宜快速,被列为主要诊断试验,减轻了患者需要多次抽血的痛苦,对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都有极大的帮助。
在2004年,医学界提出了“前糖尿病”(prediabetes)的概念。血糖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患者,尤其是空腹血糖偏高(IFG)和葡萄糖耐受性不良者,都被视为未来患糖尿病及心脏病的高危人群。虽然这一名词引发了诸多讨论和误解,但专家认为它意在提醒患者未雨绸缪。为了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恐慌,今年对其称呼进行了修改,被称为“将来有较高风险得糖尿病”的人群。
糖化血色素A1C在过去因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工具。但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以及空腹血浆糖检测的局限性,美国已在2010年将其修改为第一诊断工具。A1C的简单便捷为病人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糖尿病的检测指标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优化,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准确、更便捷的诊断方法。了解这些指标的由来,不仅能帮助我们解读检测报告,还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糖尿病,为自己的健康把关。
由网友『心动则已』至本站,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如您觉得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