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医国粹 造就一代名医
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了数千年智慧与经验的积累,被誉为是中国文化保存最完整、唯一没有中断且力量最大的传统文化之一。这一独特的医学体系,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被众人视为中国文化之“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如此,我国将其发展重要性提升至根本大法《宪法》的高度。
发展中医药,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名中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医教育,需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哲学思想和医学灵感。古代名医如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等,都是因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才在中医领域达到了巅峰。目前的中医教育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邓铁涛教授忧心忡忡地指出,目前的中医药院校未能培养出高明的中医,这一现实令人担忧。更令人不安的是,中医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竟有不少不愿从事中医工作,甚至不愿留在中医院。这一状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借鉴历史经验,培养名中医需要师承制度。古代、近代的许多名老中医都是师带徒出身。这种自古流传下来的教育制度,是历史证明了的培育中医高级人才的好方法。因为中医学科的特点要求严格、实践性强、辨证施治灵活多变,不同流派的医疗经验及方法,尤其是独特的技艺或绝招,无法通过书本学习获得,而需要通过老师的口传心授。
吕炳奎教授,作为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人,今年二月向全国老中医发出呼吁。为了让中医药事业真正传承下去,大家都应带徒弟。他认为,五千年来,中医药学以带徒弟或父传子的教育形式传承至今,历代名医辈出。然而近几十年来,这种带徒形式被淡忘。实际上,历代名医不仅学徒出身,而且都是中医药学的教育家,因此有“名师出高徒”的理念。吕教授强调,发挥老中医药师的余热,不仅应治病救人,更应传授培养继承人。
今天,中医药界的有识之士与广大群众都期待中医的振兴。大家期望在振兴民族文化的像抓振兴国粹京剧那样,大力投入,从孩子们抓起,使中医发扬光大,造福人类。我们坚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医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