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是人也
肿瘤治疗 2025-08-22 14:17肿瘤治疗www.zhongliuw.cn
权威版本与流传真相
从源头到当下,关于教科书中的一句古文引发广泛热议。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确认,自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首次收录该课文以来,一直坚守着一种表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其中,“是人”二字从未被替换为“斯人”。这一决策背后,是对古籍原貌的尊重与传承。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以及明代文献《孟子注疏解经》等古籍中,同样采用了“是人”这一表述。
关于“是”与“斯”二字在古汉语中的细微差别,专家学者也给出了清晰的解读。“是”字倾向于泛指某一类人,更符合《孟子》原著语境中的泛指大任接受者的逻辑;而“斯”字则更倾向于指代具体个体。在这种语境下,孟子所指的应是泛称,而非特指。
那么为何众多网友记忆中更多的是“斯人”而非“是人”呢?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诸多因素。古典文学中其他作品如《岳阳楼记》中频繁使用“斯人”,可能造成了大众记忆的混淆。影视作品及文学作品的误用与传播,以及人工抄写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历史笔误,也为此现象推波助澜。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这场讨论反映出大众对传统文化准确传承的高度重视。公众对于语言文化的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和关怀。这一氛围背后是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待。
针对这一话题,北大教授温儒敏强调统编教材在字词选用上的严谨态度。他明确表示,尽管两字在意义上相近,但在严谨的学术考据中,应该尊重古籍的原貌。值得一提的是,在现行(截至2025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依然明确采用表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广大读者负责的一种体现。这一事件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更是对当下教育及文化传承的一次深刻反思。
上一篇:白蒿泡水喝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