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术文化传统孕育了神医
从张悟本现象的透视:神医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现实的映射
在当下的社会中,张悟本这个名字再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位养生专家、爱好者,尽管目前文凭丢失正在补办,但他的影响力却不容忽视。与众多曾经盛极一时的神医一样,他成为了连绵不断的神医队伍中的新成员。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是深厚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的映射。
说到张悟本,我们不得不提及他的养生理念。在中医“药食同源”与“食疗”的观念熏陶下,张悟本将绿豆、长茄子等日常食材赋予了神奇的功效。真正的中医并未将五谷杂粮视为药物,对于将日常食物当作治病良方的做法,其真实意图令人怀疑。
张悟本是个善于打擦边球的人物。他的十二个头衔虽然多属虚构,但他巧妙地将养生作为幌子,规避了医疗法规的约束,并扩大了他的受众群体。养生作为一个时尚的概念,其背后的利益丰厚,风险却相对较小。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各路神医、神药从未断绝。从甩手疗法、鹤翔桩,到各种神秘的真菌,都是这种文化传承的种种体现。张悟本的绿豆、长茄子,不过是这种古老文化传承的通俗版本而已。
从文化角度看,这种神医文化可追溯到方术时代,是我们所独有的传统。尽管在现代科学昌明的时代,这种文化并未消失。除了文化原因,社会现实更是这种现象的肥沃土壤。
历朝历代都有各种类似的方术,以“花小钱办大事”的方式诱惑百姓。百姓中有很多人相信这些偏方或奇怪的疗法可以治病,或至少可以预防疾病。这实际上反映了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社会现实。当有人宣传廉价的东西能治病或防病时,很容易得到人们的信仰。
张悟本们的层出不穷,既有文化方面的底蕴,又有社会问题的浇灌。对于文化方面,或许是一种基因传播,但如果医疗保障能够完善,至少可以抑制这种现象的传播。当前社会“三公消费”水涨船高,原本应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障却显得力不从心。看来,张悟本的继承人出现也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应仅仅批判张悟本等神医、准神医。我们更应该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让更多的人享有优质的医疗保障,才能真正遏制这种神医文化的传播。否则,张悟本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张悟本”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