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颅内出血怎么办

肿瘤治疗 2025-01-09 12:23肿瘤治疗www.zhongliuw.cn

颅内出血(ICH)是一种因脑中血管破裂引发的疾病,不仅破坏了由血管供应血液的脑细胞,还可能导致周围的神经组织受损,引发一系列症状。通常,颅内出血与体温过高同时出现。这一状况会增加脑部耗氧量,导致脑部氧气供应不足。

目录:

怎样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

宝宝颅内出血怎么办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护理

颅内出血的症状

颅内出血的头部外伤如何护理

一、怎样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

为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围产期保养和检查,及早发现高危妊娠,预防早产和宫内窘迫,必要时用药推迟分娩。

2. 预防医护人员导致的出血,做好产前沟通,及时窒息复苏。

3. 生产过程中做好防护,实时监护胎儿,必要时选择剖腹产。

4. 预防脑中血流紊乱,补液时注意用量和速度,避免使用高渗液体。

5. 使用维生素K等纠正凝血异常,产前适当使用迦地那等药物有抑制出血倾向的作用。

6. 预防性用药,如迦地那、消炎痛等,但其有效性需进一步验证。

7. 积极预防接种,提高新生儿抵抗力。

8. 对新生儿进行防护,母乳喂养的母亲应多吃绿色蔬菜;对于常腹泻的孩子,可在医嘱下服用抗菌素等。

二、宝宝颅内出血怎么办?

脑出血的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病人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次数、全身情况和并发症等有关。轻症脑出血以及脑叶出血预后较好,经治疗后偏瘫可明显恢复。而内囊、脑室和桥脑部位的出血预后较差,多数在病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因脑疝死亡。一旦发现宝宝有颅内出血的症状,应立即就医。

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护理?

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护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护理:保持安静,避免刺激,保持平躺或右卧,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通畅,控制好输液量。

2. 抗惊厥:及时使用止血药物,如苯、等。

3. 降低颅内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0%甘露醇等药物缓解脑水肿,控制好输液量。

4. 控制出血:使用维生素K等止血药物,输新鲜血浆或全血,维持正常脑灌注。

5. 使用脑代谢激活剂:如尼可林等,帮助恢复脑功能。

(2)脑蛋白水解物的治疗:经过稀释后,通过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的方式,每天一次,一个疗程为10至14天,可进行2至3个疗程。

(3)吡拉西坦:适用于恢复期,持续使用三个月。

(4)其他辅助药物:包括细胞色素C、ATP、辅酶A等。

7. 考量脑硬膜穿刺和外科治疗的必要性

是否需要进行脑硬膜穿刺和外科治疗,需要考虑出血源的大小、脑疝的存在与否、颅内压变化等临床表现。当孩子的硬膜下出血伴随中线移位,或者病情恶化出现颞叶钩回疝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而对于出血部位在硬膜下但没有明显表现的孩子,应密切观察,不宜贸然手术。

8. 高压氧治疗的新体验

遵医嘱进入高压氧舱治疗,每日一次,连续治疗五至十次,直至病情好转和脑水肿消失。

9. 如何预防出血后脑积水

(1)腰椎穿刺放脑脊液:连续操作以抽出血性脑脊液,待症状平稳后,每隔一至两天进行一次。

(2)尝试使用纤溶药物预防出血后脑积水,但效果尚待进一步验证。

(3)脑室穿刺引流:施用7天后,若头围仍然加大,可考虑采用脑积水分流术。

颅内出血的警觉信号

颅内出血的症状不容忽视。脑干出血会压迫生命中枢,导致昏迷、心跳、血压、呼吸不稳。出血点的不同也会影响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呕吐最为严重。若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颅内出血的头部外伤护理要点

对于颅内出血的头部外伤患者,需要注意以下护理要点:有想吐或呕吐的现象、昏睡或无法叫醒、剧烈头痛或头昏、复视及视力模糊、脉搏呼吸不规则、烦躁不安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时需特别注意。患者在二、三个月内应忌酒,水分摄取量为平常八成左右,除非医师嘱咐,否则不要服用安眠镇定药物。对于婴幼儿,还应特别注意其活动性及饮食量是否有异常现象。若出现一侧肢体运动困难、乏力、感觉运动迟缓或行走困难等症状,如发生抽筋,应及时就医。患者需安静卧床休息,并且每小时叫醒一次以观察其意识状态。定期回神经外科门诊处复诊以监控病情。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