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乳癌未必要大刀阔斧
乳腺癌新探:从早期迹象到治疗策略
随着乳腺癌知识的普及和早期诊断技术的进步,现代乳腺癌患者的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乳腺癌被早期发现(临床I、Ⅱ期),人们对保留乳房的治疗要求也越发强烈。治疗乳腺癌,真的需要“大刀阔斧”吗?让我们深入探讨。
一、乳腺癌的显露迹象
乳腺癌的早期症状可能表现为多种形态:
1. 乳腺外形的变化:可能出现皮肤隆起,部分区域呈现橘皮状,甚至伴随水肿、变色和湿疹样改变。
2. 身体不适:尽管有些患者在乳房部位未能触及明确肿块,但可能会感到局部不适,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有时会感到一侧乳房轻度疼痛或肩背部发沉、酸胀。
3. 淋巴结的出现:区域淋巴结肿大是乳腺癌的一个常见症状,尤其是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4. 乳房肿块:早期可能触及到蚕豆大小的硬结,这些肿块可能伴有隐痛、钝痛或刺痛感。
5. 乳头溢液:当溢液为血性或浆液血性时,尤其需要注意。
二、乳腺癌治疗的新视角不一定大动干戈
在1985年和1986年的国际乳腺癌治疗专题讨论会上,专家们认同局部肿瘤切除加综合治疗是早期乳腺癌的安全可行方法。传统的乳腺癌根治术不仅创伤大、影响局部淋巴引流和上肢运动,而且可能对患者心理和社会生活带来负担。保留乳房的手术则能减少创伤,保持局部解剖结构和上肢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心理恢复。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单纯依靠手术难以提高早期患者的生存率,因此综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年轻患者,采取局部化疗和全身化疗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局部化疗不仅能控制局部复发,还能通过淋巴管引流对转移到淋巴结的癌细胞进行杀伤。全身化疗有助于预防血行转移和消灭远处的癌细胞。在必要时,还可以结合局部放疗。但治疗时应选择合适的适应症,如多中心性肿瘤或过大的肿瘤可能不适合此方法。
三、探寻乳腺癌的诱因
乳腺癌的诱发与多种因素相关:
1. 激素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的分泌失调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2. 生育和哺乳:没有生育或生育后很少哺乳的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3. 纤维囊性乳腺病:这是一种癌前病变,容易发展成乳腺癌。
4. 遗传因素: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较高。
乳腺癌患者日常饮食中的注意事项
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饮食调养是辅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饮食中,宜食海带、紫菜等具有化痰软坚散结功效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缓解病情。而对于晚期乳腺癌化疗的患者,容易出现消化道反应和抑制现象,此时可以适量饮用甘蔗汁、鲜果汁等,以减轻不适。辛辣食物应该少吃或避免食用。
关于乳腺癌晚期的存活时间,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心态和积极配合治疗的态度。如果患者心态良好,与病友交流、散步、旅游等活动也有助于缓解压力,那么存活5年以上是不成问题的。但乳腺癌的发展需要大家密切关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自我保健,避免病情恶化。
乳腺癌常见的并发症及手术治疗注意事项
乳腺癌的并发症中,肿瘤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是常见的一种。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厌食、消瘦、乏力、贫血及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衰竭甚至死亡。除了晚期癌症的恶病质表现外,乳腺癌手术治疗后也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手术范围广泛、创伤较大,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出血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为了预防出血,术中应彻底止血,注意引流管放置的位置,适当加压包扎。对于凝血机制不良的患者,应针对病因及时对症处理。
除了出血外,积液和皮瓣坏死也是乳腺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积液指皮瓣与胸壁或腋窝间有液体积聚。为了预防积液的发生,术时应注意腋部解剖,发现细小的渗液时应予以结扎。保持负压通畅、适当加压包扎也有利于减少积液的发生。如果出现积液,可反复用空针抽吸或重置负压吸引、皮片引流以及加压包扎。
皮瓣坏死也是乳腺癌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为了避免皮瓣坏死,手术前应合理设计切口,避免一侧皮瓣过长。注意皮瓣分离的层面,减少皮瓣张力。如果出现皮瓣坏死,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去除坏死皮瓣、植皮等。
乳腺癌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饮食调养等。患者的心态和积极配合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够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合理进行治疗,避免造成更多影响。四、上肢水肿
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上肢淋巴及血液回流障碍,易出现上肢水肿。其发生率因报道不同,范围在5%~40%之间。近年来,严重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低于5%。造成上肢严重回流障碍的原因主要包括:
1. 腋窝清扫范围不当,破坏了局部侧枝循环。过去对腋静脉周围的淋巴脂肪解剖时,常一并删除腋鞘,这也影响了术后的淋巴回流。如果腋窝没有显而易见的肿大淋巴结,手术时可以不拨除腋血管鞘。实际上,只有当腋窝的肿大淋巴结侵犯腋鞘时,手术才可能无法完全达到根治目的。
2. 腋区积液或感染导致局部充血、纤维化、疤痕形成,阻碍了侧枝循环的建立。
3. 术后锁骨上、下区及腋区的放射治疗引起局部水肿、结缔组织增生和局部纤维化,继而引发水肿。
上肢水肿可能在术后数天至数年后出现,肿胀部位通常在上臂,也可能出现在前臂或手背。为减少上肢水肿的发生,应尽量避免上肢过重体力劳动,避免感染,并经常锻炼上肢功能。一旦上肢出现水肿,只能采取对症治疗以减轻症状。
五、上肢及手部肌肉萎缩
上肢及手部肌肉萎缩常因手术时损伤臂丛神经或其鞘膜而导致,常见的是小鱼际肌的萎缩。
乳腺癌的检查方法
1. X线检查:乳腺照相是常用方法。乳腺疾病在X线片上可分为肿块或结节病变、钙化影等。肿块的密度高、边缘有毛刺征象对诊断有帮助。钙化点的形状、大小、密度以及数量和分布都要考虑。当钙化点群集,尤其在一个厘米范围内时,乳腺癌的可能性增大。
2. 超声显像检查:无损伤性并可反复应用。主要用途是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在80%~85%之间。癌肿周围组织形成的强回声带、正常乳房结构破坏等均为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3. 热图像检查:利用图像显示体表温度分布。癌细胞增殖丰富的区域血运丰富,相应的体表温度较高,以此做出诊断。但这种方法缺乏确切的图像标准,诊断符合率较低。
4. 近红外线扫描:近红外线的波长易穿透软组织,有助于显示乳房肿块。红外线对血红蛋白的敏感度强,乳房血管影显示清晰,有助于诊断。
5. CT检查:用于定位不能触及的乳腺病变活检前,有助于术前分期、检查乳腺后区、腋部及内乳淋巴结是否肿大,为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参考。
6. 肿瘤标志物检查:在癌变过程中,由肿瘤细胞产生、分泌或释放的物质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宿主体液中,称为肿瘤标志物。例如癌胚抗原、铁蛋白等,可用于乳腺癌的诊断。
7. 活体组织检查:是目前唯一确定诊断的方法。包括针吸活检和切取活检。针吸活检方法简便、快速、安全,阳性率较高;而切取活检因可能促使癌瘤扩散,一般不主张使用,只在需要确定病理类型时考虑应用。切除活检:当面对疑似恶性肿块的挑战时,我们的目标是对其以及周围一定范围的组织进行全面切除,这即称为切除活检。在手术过程中,我们力求从肿瘤的边缘起,至少1厘米左右的范围内,尽可能完整地将肿瘤及其周边组织切除。通过仔细观察切除标本的切面,我们可以初步窥探其恶性特征。
让我们详细解析不同种类的癌症在切除面上的表现:
髓样癌:其质地较软,切面呈灰白色,仿佛一幅灰白交织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你可能会发现出血点、坏死区域以及囊腔的形成,宛如大地的裂痕。
硬癌:它的切面呈现灰白之色,伴有收缩状态,如同疤痕一般。它会向四周呈放射状延伸,毫无包膜的限制,犹如一幅无边界的放射图景。
管内癌:此癌症特点在于它会累及多处导管,甚至向乳头方向浸润。切面同样呈灰白色,有时,我们可以从其中挤出类似粉刺的物质,宛如从管道中挤压出的证据。
小叶癌:它的质地较软,外形多变且不规则。切面以灰白和粉红色为主,有时瘤块并不明显,仅表现为乳腺的局部增厚,犹如一幅微妙的乳腺地图。
这些癌症在切除面上的表现,如同它们的病理特征一样独特且各异。通过观察这些特征,我们可以为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