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分泌肿瘤整合指南

肿瘤症状 2025-08-27 09:18肿瘤症状www.zhongliuw.cn

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是一类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并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的少见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以肺及胃肠胰NENs(GEP-NENs)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NENs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上升趋势比其他类型肿瘤更为显著。中国抗癌协会(CACA)联合多位专家制定了《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神经内分泌肿瘤》分册,为临床提供了系统化的诊疗规范。

神经内分泌肿瘤概述与分类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肿瘤,起源于分布于全身各处的特殊神经内分泌细胞。这类细胞正常情况下可以分泌各种激素,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恶变形成肿瘤。最著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是苹果公司前总裁史蒂夫乔布斯,他所患的是神经内分泌肿瘤。

根据WHO分类标准,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分为:

  • 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瘤(NET):包括G1、G2、G3级
  • 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NEC):分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CNEC)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
  • 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NENs):由神经内分泌和非神经内分泌成分组成,每种成分占比≥30%
  • 从胚胎起源角度,NENs可分为前肠(支气管肺、胃、十二指肠、胆道和)、中肠(空肠、回肠、阑尾和近端结肠)和后肠(远端结肠和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亚洲人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直肠和。

    临床表现与诊断评估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分为功能性肿瘤和非功能性肿瘤两大类:

    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功能性肿瘤因分泌过量激素而引起特征性综合征,常见类型包括:

  • 胰岛素瘤:导致低血糖症状
  • 胃泌素瘤:引起顽固性消化性溃疡(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 胰高血糖素瘤:伴坏死性游走性红斑
  • VIP瘤:致水样腹泻、低钾血症、胃酸缺乏(WDHA综合征)
  • 类癌综合征:由5-羟色胺过量引起皮肤潮红、腹泻、心脏瓣膜病变等
  • 非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非功能性肿瘤占多数,早期常无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压迫症状或转移相关表现。这类肿瘤在血液和尿液中可能有激素水平升高,但不表现出特异的临床症状。

    诊断技术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方法:

    生化检测

  • 血清嗜铬粒蛋白A(Cg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常用的生化标志物
  • 针对功能性肿瘤需检测特定激素水平(如胰岛素、胃泌素等)
  • 动态功能试验(如五肽胃泌素试验)可帮助确认激素分泌功能
  • 影像学检查

  • 常规影像:超声内镜(EUS)、CT(尤其是增强CT)可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 核医学显像:生长抑素受体显像(SRS)和PET-CT对诊断和分期有重要作用
  • 多模态技术:可互补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性
  • 病理诊断

  • 免疫组化检测标志物包括CgA、Syn、CD56等
  • Ki-67指数反映肿瘤增殖活性,是分级的重要依据
  • 核分裂象计数要求在2mm核分裂活跃区计数5组(总面积10mm)
  • 对于神经内分泌瘤,DAXX、ATRX和MEN1的表达缺失对鉴别NET和NEC有意义
  • 治疗策略与多学科协作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强调"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和多学科整合诊疗模式(MDT to HIM)。2025年版CACA指南对治疗策略进行了重要更新,主要包括:

    内科治疗进展

  • 新增I级推荐:PRRT治疗([177Lu]Lu-DOTA-TATE)用于转移性肺外NETs(1A类证据),ENTTER-2研究显示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22.8个月,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5个月
  • 新增II级推荐:替莫唑胺+替吉奥治疗转移性NETs(2A类);卡博替尼治疗转移性NETs(1A类)
  • 外科与介入治疗

  • 内镜治疗:适用于部分胃肠胰小肿瘤
  • 外科手术:是局限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 介入治疗:包括肝动脉栓塞(TAE)、化疗栓塞(TACE)等用于肝转移瘤
  • 多学科协作(MDT)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疗特别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通常包括:

  • 外科医生:评估手术可行性
  • 放射科医生:解读影像学表现
  • 核医学科医生:指导分子影像和PRRT治疗
  • 消化内科医生:进行内镜诊断和治疗
  • 病理科医生:明确肿瘤分类分级
  • 肿瘤内科医生:制定系统治疗方案
  • 放疗科医生:规划放射治疗
  • 这种模式可避免患者在不同科室间辗转,提高诊疗效率,为患者制定最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指南更新要点与特色

    2025年版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指南在2022年版基础上进行了重要更新和扩展:

    1. 范围扩展:新增了垂体神经内分泌瘤(PitNETs)、甲状腺髓样癌(MTC)、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s)及Merkel细胞癌(MCC)的诊治推荐

    2. 诊断标准细化

  • 完善了病理分级标准,强调Ki-67指数和核分裂象计数方法
  • 明确了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NENs)的诊断标准
  • 强化了分子标志物(如DAXX/ATRX)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3. 治疗策略更新

  • 纳入临床研究证据,如PRRT治疗的一线推荐
  • 增加靶向药物和联合化疗方案的推荐等级
  • 强调治疗顺序和全程管理的整合思维
  • 4. 中国特色

  • 聚焦中国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如直肠和高发)
  • 考虑中国医疗资源分布和可及性
  • 纳入中国原创研究成果
  • 预防筛查与预后随访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预防筛查策略包括:

    1. 高危人群筛查

  • 遗传综合征相关高危人群(如MEN1、VHL等)应定期监测
  • 长期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需关注相关症状
  • 2. 预后因素

  • 分化程度:NET通常预后优于NEC
  • 分级:G1优于G2优于G3
  • 原发部位:NET较胃肠NET预后差
  • 转移情况:无转移者预后明显较好
  • 3. 随访策略

  • 功能性肿瘤需监测激素相关症状和指标
  • 影像学随访频率根据肿瘤分级和治疗反应调整
  • 长期随访对于发现复发和晚期转移至关重要
  •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洁教授指出,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显著延长,部分低度恶性患者可实现长期带瘤生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立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心年接诊新患者超2000人,门诊量超20000人次,诊治水平已达国际先进。

    总结与展望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指南(2025年版)》代表了当前国内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的最高标准和进展。该指南在参考NCCN、ESMO等国际标准基础上,特别聚焦中国人群特点,兼顾医疗可及性,强调全程管理和多学科整合诊疗。

    未来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的发展方向包括:

  • 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中国人群数据库
  • 推动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研究
  • 开发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策略
  • 优化多学科协作模式和全程管理流程
  •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应充分认识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在遵循指南规范的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患者和家属,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疾病知识,在专业医疗中心进行系统诊治,避免误诊误治。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