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疼痛的药物治疗需根据疼痛程度分级(轻、中、重度)和个体差异选择不同阶梯的药物,同时结合多模式镇痛和个体化给药原则。以下是主要分类及用药方案:
一、三阶梯止痛原则
1. 第一阶梯(轻度疼痛)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塞来昔布(西乐葆)、双氯芬酸钠(戴芬)等,适用于炎性疼痛或骨转移疼痛。
注意事项:长期使用需警惕消化道出血或肝毒性,剂量需控制(如对乙酰氨基酚每日不超过4克)。
2. 第二阶梯(中度疼痛)
弱类药物:如、磷酸可待因、氨酚双氢可待因等,但存在天花板效应(剂量增加后效果不提升),部分指南建议弱化此阶梯,直接升级至强类。
3. 第三阶梯(重度疼痛)
强类药物:
口服制剂:速效片、缓释片(奥施康定、美施康定)。
透皮贴剂:透皮贴(每72小时更换)。
静脉/泵剂:氢酮PCA(患者自控镇痛)对重度癌痛效果更优。
辅助用药:抗抑郁药(度洛西汀)、抗惊厥药(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二、个体化与联合用药策略
按时给药:需规律用药维持血药浓度,而非按需给药,确保24小时无痛。
多模式镇痛:联合NSAIDs、类及辅助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可减少单药剂量及副作用。
特殊人群:吞咽困难者可选透皮贴剂,骨转移疼痛可联用唑来膦酸。
三、注意事项
副作用管理:类常见便秘、呼吸抑制,需配合缓泻剂;NSAIDs需监测胃肠道及肾功能。
抗肿瘤治疗协同:化疗、靶向治疗或放疗可缩小肿瘤,间接缓解疼痛。
四、新兴疗法与趋势
弱化二阶梯:部分指南推荐中度疼痛直接使用强类,避免疗效不足。
创新药物:如PD-1/VEGF双抗(依沃西单抗)等靶向药通过控制肿瘤进展减轻疼痛。
若需具体用药方案,建议由肿瘤科医生评估后制定个体化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