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信息与标本描述
患者信息:包括姓名、年龄、送检时间等,需核对防止错误。
肉眼观察:描述肿瘤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宏观特征,帮助确认标本与手术记录的一致性。
2. 病理诊断核心内容
良恶性判断:
名称中含“癌”“肉瘤”“淋巴瘤”等多为恶性,“腺瘤”“纤维瘤”多为良性(但需注意例外,如淋巴瘤为恶性)。
若为恶性,会注明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
分期与预后指标:
TNM分期:T(原发肿瘤大小)、N(淋巴结转移)、M(远处转移),综合后分为I-IV期,分期越高预后越差。
高危因素:如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切缘阳性(残留癌细胞)提示需进一步治疗。
3. 免疫组化与分子检测
免疫组化(报告中英文字母组合部分):用于确诊、分型及指导治疗(如是否适合免疫治疗)。
分子分型:如乳腺癌的ER/PR/HER2检测,或基因突变(如TP53、KRAS)影响靶向治疗选择。
4. 预后相关指标
分化程度:高分化预后较好,低分化或未分化恶性度高。
Ki67指数:数值越低,细胞增殖越慢,预后越好。
切缘状态:阴性(无癌细胞残留)优于阳性。
5. 其他注意事项
报告差异:不同医院格式可能不同,建议由病理或临床医生解读。
标本保存:术后组织通常制成石蜡切片长期保存(法规要求至少15年),可借阅用于复诊或会诊。
如需进一步分析,可结合免疫组化或基因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