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分泌肿瘤或纵隔内分泌肿瘤通常指发生在纵隔区域(胸部两肺之间的空间)并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这类肿瘤可能源自纵隔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或其他具有分泌功能的组织。以下是相关信息的综合整理:
1. 纵隔内分泌肿瘤的类型
神经源性肿瘤:后纵隔常见的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中,部分可能具有分泌功能,例如副神经节瘤可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导致高血压等症状。
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胸腺瘤中少数可能表现为内分泌活性,但较为罕见。
畸胎瘤:成熟畸胎瘤通常为良性,但若含有内分泌组织(如甲状腺组织),可能表现出激素分泌功能。
2. 临床表现
激素相关症状:若肿瘤分泌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ACTH等),可能出现高血压、代谢异常或库欣综合征等。
压迫症状:肿瘤增大时可引起胸痛、咳嗽或呼吸困难,与位置和周围结构受压有关。
3. 诊断与治疗
影像学检查:CT或MRI可评估肿瘤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恶性征象包括边界不清或浸润性生长。
病理活检:最终确诊需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分泌性质及良恶性。
治疗方式:手术切除是主要手段,恶性病例需结合放疗或化疗;功能性肿瘤需同步控制激素分泌症状。
纵隔内分泌肿瘤较为少见,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结果。若存在激素分泌异常,需针对性治疗以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