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被撞无家属交医药费 医院将其放郊外致死
谁都无法准确知晓吴喜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内心的想法。她在车祸后,意识模糊,身受重伤,无亲人陪伴,静静离世,连她的离去也无人察觉。
有一个故事却在这个默默无闻的老太太身上意外展开。那是2010年6月20日,因一场车祸,她被救护车送入菏泽郓城县人民医院。出人意料的是,仅过8天,这所县医院的车竟将她送出了医院,放在了郊区的路边。
更令人震惊的是,参与救治和安置吴喜莲的竟然是同一人王平。
王平,这位曾经荣誉等身的十四大党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护士和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等,却因吴喜莲的离世而陷入官司的漩涡,被提起公诉,面临审判。
在王平与这件事的过程中,记者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公义与私德的冲突在记者的脑海中反复出现。
我们无法判断王平在对待吴喜莲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失,也无法预知案件的最终结果。但我们能够抛开这个具体事件,来谈论一个更广泛的话题。
我们经历了类似彭宇案的事件,也许每个人都曾遭遇过好心办坏事的尴尬。从个人角度看,这可能是考虑不周、行为失控的结果;从社会角度看,这可能是体制、价值观等问题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我们可以确定的的是,体制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而个人行为却每个人都可以把控。私德的修养,关键在于个人的选择和行动。
那么,面对好心办坏事的局面,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毫无疑问,冷眼旁观并非良策,而将所有责任推给体制也不妥。当"体制的原因"、"完善体制"等说法被频繁使用,它们有时成了推卸责任的借口,而真正的私德却在萎缩。
社会公义当然需要不断完善,但私德的修养同样重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重视私德,那么社会公义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反之,如果忽视私德的人越来越多,社会公义恐怕也会无能为力。在这个私德日益受到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反思并行动起来,从我做起,重视私德的修养,让社会公义与私德共同构筑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