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妈接到诈骗电话
近年来,北京地区针对老年人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这些骗局手法多样且具有极强的迷惑性。通过近期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这类骗局存在以下显著特点以及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骗子常见的诈骗手法
1. 冒充权威机构身份:骗子会伪装成各类权威机构的人员,如网络平台客服、银联或银行的工作人员、公检法人员等。他们利用各种伪造的文件、官方标识甚至视频通话场景,来获取老年人的信任。
2. 制造紧急场景:骗子常常利用一些紧急的话语,比如“账户安全风险”、“服务到期扣费”、“涉嫌洗钱”等,引发老年人的恐慌心理,让他们感到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从而切断他们与外界的沟通渠道。
3. 诱导技术操控:骗子会要求老年人下载一些远程控制软件,比如“银联会议”、“屏幕共享”工具等,然后通过窃取验证码、直接转账或远程操作设备等方式实施诈骗。
二、警方的应对策略
为了打击这类诈骗行为,警方建立了智能预警拦截系统。通过反诈中心实时监测异常通话,一旦触发预警,民警会迅速上门劝阻。比如孙大妈就因此得以保住了她的200余万元存款。警方还致力于技术防范普及,比如强制安装反诈APP并开启预警功能,清除手机中的恶意软件。警方还在社区开展联防宣传,比如大喇叭广播、入户张贴提示单、微信群案例通报等,以强化老年人的防骗意识。
三、老年人的应对策略
部分北京老年人在面对这类诈骗时,已经展现出了有效的反诈意识。接到声称是警察要求配合调查的电话时,他们会先联系属地派出所核实身份。如果发现有可疑操作,比如对方要求共享屏幕,他们会立即终止通话并报警。他们对“账户扣费”、“征信影响”等话术保持高度警惕,并会主动通过官方渠道进行二次确认。
四、重点防范提示
1. 凡是涉及“账户操作”、“转账验证”的电话,请立即挂断并通过官方客服进行核实。
2. 拒绝任何要求下载远程控制软件的请求。
3. 接到96110来电时,务必接听,配合警方进行的劝阻工作。
4. 定期进行手机清理,删除非必要应用,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虽然北京警方已经建立了覆盖预警、拦截、追损的全链条反诈体系,但老年人仍需提高警惕,特别是提高对新型话术的辨识能力。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落入骗子的圈套。只有我们共同提高警惕,才能有效防范这类诈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