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脲基抗肿瘤机理(亚类烷化剂)

生活知识 2025-10-12 17:55生活知识www.zhongliuw.cn

1. 化学结构特性

  • 核心结构为β-氯乙基亚,具有高脂溶性。N-亚硝基的存在使氮原子与邻近羰基之间的键不稳定,在生理pH下易分解生成亲电试剂(如氯乙基正离子和异氰酸盐)。
  • 2. 作用机制

  • DNA烷基化:分解产物攻击DNA鸟嘌呤的N7位点,形成单功能或双功能加合物,导致DNA链间交联(双链断裂)或链内交联,阻断DNA复制与转录。
  • 蛋白质氨甲酰化:异氰酸盐代谢物可氨甲酰化蛋白质(如DNA聚合酶),抑制DNA修复及RNA合成。
  •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对增殖周期各期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尤其对S期细胞敏感。
  • 3. 血脑屏障穿透性

  • 高脂溶性使其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可达血浆的50%~70%,因此对脑瘤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效果显著。
  • 4. 耐药性与毒性

  • 耐药机制:部分肿瘤细胞因O6-烷基鸟嘌呤转移酶(O6-AG转移酶)活性高,可修复DNA损伤(MER+细胞)。
  • 主要毒性:迟发性、累积性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可能引发肺纤维化。
  • 5. 代表药物与应用

  • 卡莫司汀(BCNU)洛莫司汀(CCNU):用于脑瘤、淋巴瘤等。
  • 啼陡亚硝脲(尼氮芥):扩展至胃癌、肝癌等实体瘤。
  • 亚硝脲类通过DNA烷基化交联和蛋白质修饰发挥广谱抗肿瘤作用,其脂溶性与血脑屏障穿透性使其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重要选择,但需警惕抑制等副作用。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