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源性卵巢肿瘤影像
上皮源性卵巢肿瘤是卵巢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卵巢肿瘤的50-70%,其恶性类型占卵巢恶性肿瘤的85-90%。这类肿瘤起源于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具有向各种苗勒氏上皮分化的潜能,可分为浆液性、粘液性、子宫内膜样等多种亚型。影像学检查在诊断、鉴别及评估这类肿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皮源性卵巢肿瘤的分类与病理基础
上皮源性卵巢肿瘤根据生物学行为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良性占60%,恶性占35%,交界性(低度恶性潜能)占5%。按组织学类型主要分为:
1. 浆液性肿瘤:最常见,占上皮性肿瘤的40%,包括浆液性囊腺瘤(良性)、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和浆液性囊腺癌(恶性)。浆液性囊腺瘤好发于30-40岁女性,多为单房囊性,囊壁薄而光整;而浆液性囊腺癌则常见囊壁乳头状或结节状突起,约2/3为双侧。
2. 粘液性肿瘤:包括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粘液性肿瘤和粘液性囊腺癌。粘液性囊腺瘤通常为多房囊性,各房囊内液体密度/信号不均匀,呈现"彩色玻璃样"改变。粘液性肿瘤体积往往较大,甚至可达50cm。
3. 其他类型:如子宫内膜样肿瘤、透明细胞瘤、Brenner瘤(卵巢纤维上皮瘤)等,相对少见。
影像学检查方法
上皮源性卵巢肿瘤的影像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超声检查:尤其是经阴道超声,是卵巢肿瘤的一线筛查工具。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单房或多房囊性肿块,囊壁光滑;恶性肿瘤则常见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乳头状突起及丰富血流信号。超声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但对[[6][19[2][11[4][[6][174[4][8<1cm的实性肿瘤敏感性较低4]。
2. MRI检查:具有优异的软组织对比和多方位成像能力,是评估卵巢肿瘤的最佳影像方法。常规序列包括T1WI、T2WI、脂肪抑制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MRI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囊壁特征、乳头状突起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鉴别良恶性、判断肿瘤来源和分期均有重要价值]。
3. CT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肿瘤的周围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对制定手术方案有较大优势6]。CT平扫可显示肿瘤的钙化(如Brenner瘤的特征性无定形钙化),增强扫描有助于判断肿瘤血供及腹膜转移]。
. 其他检查:腹部X线对卵巢畸胎瘤可显示牙齿或骨质;PET-CT一般不推荐作为初次诊断的常规检查]。
良恶性鉴别诊断要点
上皮源性卵巢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是影像诊断的核心内容,主要依据以下特征:
良性肿瘤影像特征
典型代表如浆液性囊腺瘤,MRI表现为单房囊性肿块,TWI高信号,TWI低信号,壁薄光滑;粘液性囊腺瘤则呈多房囊性,"彩色玻璃样"改变为其特征]。
恶性肿瘤影像特征
浆液性囊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MRI上多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单房结构,囊壁有大小不一的乳头状或结节状突起,可伴坏死出血,60-70岁为发病高峰。
交界性肿瘤影像特征
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epithelial ovarian tumors, BEOTs)占上皮性肿瘤的10-15%,影像表现介于良恶性之间:
BEOTs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与恶性上皮性肿瘤(MEOTs)相比具有较低的BRCA突变率,大部分可完全治愈,准确诊断对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选择至关重要。
特殊类型上皮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
囊腺纤维瘤及腺纤维瘤
占卵巢肿瘤的1.0%-1.3%,特征性MRI表现为:
Brenner瘤
少见的上皮性肿瘤(约5%),特征包括:
硬化性间质瘤
约占性索间质肿瘤的6%,特征性表现为:
影像组学与新技术应用
近年来,影像组学在卵巢肿瘤评估中展现出重要价值:
这些新技术与传统影像结合,显著提高了上皮源性卵巢肿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对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诊断流程与临床管理建议
针对上皮源性卵巢肿瘤的影像学评估,推荐以下诊断流程:
1. 初筛阶段:经阴道超声检查,评估肿块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血流特征
2. 进一步评估:对超声不确定的病变,推荐盆腔MRI检查,包括T1WI、T2WI、DWI及动态增强序列
3. 良恶性风险评估:结合影像特征(如囊壁厚度、乳头状突起、实性成分)和肿瘤标志物(CA125、HE4等)进行ROMA评分
4. 分期评估:对疑似恶性肿瘤,需进行胸腹盆CT或MRI评估转移情况
5. 术后随访:MRI是监测复发及治疗反应的有效工具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育龄期女性的卵巢囊性病变,建议3个月后超声随访,以除外功能性囊肿。而对绝经后妇女新出现的卵巢囊实性肿块,应高度警惕恶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