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向海泉州
泉州,这座拥有千年海洋文明积淀的城市,作为“何以中国”文明探源的重要实证,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与创新精神。让我们从以下几个维度来领略泉州的历史地位、文化遗产及当代实践。
一、历史地位:海洋基因的东方大港
宋元时期的泉州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世界各地5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成为世界海洋商贸的中心。正如北宋诗人谢履所描述的,“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的海港基因深入。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序厅,那幅金色千帆图展现了古代泉州人“大海即田野”的开拓精神,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海洋文明源远流长。
二、文化遗产:建筑瑰宝的海洋印记
泉州的宗教与建筑多元共生,展现了独特的海丝印记。开元寺的东西塔历经千年仍为城市地标,融合了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智慧。在泉州城内,佛教、教等宗教遗迹共存,形成了“诸教共荣”的独特景观。泉州的跨海工程奇迹洛阳桥,作为中国现存最早跨海梁式石桥,首创了“筏形基础”“养蛎固基”技术,见证了古代海洋工程的智慧。而埔村的蚝壳厝则以牡蛎壳筑墙,兼具防风防潮功能,展现了渔村生态的独特符号。
三、文化传承:现代表达的海丝情韵
泉州注重非遗的活态延续,南音雅乐、提线木偶戏等传统艺术仍在街头巷尾演绎。埔女每日佩戴簪花围劳作,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泉州还通过国际传播创新的方式,如网络活动“海丝情我把家乡唱给你听”,以多语种讲述海丝故事,主题曲《向海》融合现代音乐与传统元素,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四、主题活动:文明对话的当代实践
泉州在主题活动中展现了对文明的传承与创新。2024年的“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设置四大篇章,发布壳丘头遗址、泉州市舶司遗址等考古成果,激活历史记忆。华侨大学开设的“行走的思政课”则组织师生探访历史遗迹,如洛阳桥、开元寺等,在沉浸式研学中解读海丝精神的现代价值。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泉州的历史文化魅力,也体现了当代泉州人对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泉州以“古厝吐新生”的姿态,将海洋文明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脉络,展现了独特的海丝文化魅力。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与创新精神为“何以中国”提供了“向海而兴、包容共生”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