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圣rd最初并非孟子 颜回也曾是亚圣
孔子与孟子常常被人们并称为“孔孟”,其中孔子被誉为“至圣”,而孟子则被称为“亚圣”。历史上的“亚圣”之称并非孟子所独有,最初这一荣誉实际上是给予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
颜回,字子渊,与孔子同为鲁国人。他在十三岁时便拜孔子为师,并在孔门终身受业。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颜回因其高尚的品行和仁义而受到孔子的特别宠爱。即使在极度贫困的生活环境中,颜回也能以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孔子曾高度赞扬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对颜回的器重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甚至在周游列国时都带着颜回。颜回的命运却十分短暂,他在四十岁时离世,令孔子痛惜不已。在孔子心中,颜回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孔子地位的提升,颜回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尊崇。在他去世后的千百年里,颜回成为了儒家学派的“亚圣”。在汉代,颜回被列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并在祭祀孔子时享受到“亚圣”的礼遇。好些时候,人们单独将颜回安排在孔子旁边配享。
那么,孟子的“亚圣”称号又是如何得来的呢?其实早在东汉时代,就有人视孟子为“亚圣”了。但这一说法在后世并未广泛流传开来。孔孟并称最早见于东晋时代。到了中唐时代,韩愈出于对抗佛教的现实需要,提出了道统之说,将孟子放在儒家道统的重要位置。此后,孟子在文化界的地位开始显赫。在朱熹的影响下,孟子在民间和学界逐渐坐稳了“亚圣”的地位。自此以后,孟子正式成为“亚圣”,而颜回则拥有了新的尊称“复圣”。
即使是圣人也有尴尬和厚脸皮的时候。比如孔子系着白带子为母亲守孝时,曾被贵族季孙氏拒绝参加宴会;匡人曾将他扣留五天;宋国的司马恒魁想杀他等等。面对这些困境,孔子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天不欲丧吾欲存之。”意思是如果老天想让传统文化断绝,那就不会让他学习这套东西;如果老天不想断绝传统文化那他就能应对所有的困难。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孔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他们的思想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后来,孔子听闻了一件事,便对子路提及申由。他谈到,申由的学习精神令人钦佩,他不知疲倦地钻研学问,耐心教育他人,发愤读书时甚至能够忘记饮食。当他沉浸在书中时,常自得其乐,忘却世间忧愁。如此日复一日,从不觉得自己已经年迈。
时隔不久,孔子抵达蔡国的第三年,发生了吴国伐陈的事件。楚国随即出兵支援陈国,并在城父驻兵。当楚王得知孔子正游历于陈、蔡之间时,他立刻派人邀请孔子相见。孔子欣然准备前往拜见。
这一消息立刻在陈、蔡两国间传开,两国的士大夫们开始感到不安。他们深知孔子的才智非凡,他所提出的批评总能切中要害。这些年来,他们国家的所作所为都与孔子的理念相悖。现在,一个大国来请孔子,他们担心如果孔子被重用,他们的地位将岌岌可危。于是,他们联手发动兵力,将孔子一行包围在荒野之中,使其无法脱身。
在那漫长的围困中,干粮耗尽,弟子们饿得无法起身。孔子却仍然镇定自若,继续讲学、读书、弹琴唱歌。子路愤怒不已,质问孔子:“君子难道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平静地回答:“君子在困窘时能够坚守节操,而小人则会不择手段。”子贡同样面露不悦之色。孔子便问他:“端木赐,你认为我是学了很多东西并能牢记不忘的人吗?”子贡肯定地回答。孔子摇摇头说:“不是的,我是能用一个基本思想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
以上是孔子的一些言论和行为记录。虽然有些看似脸皮厚的情况,但也充分展现了孔老夫子的学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关于“亚圣”的称谓,最初并非孟子独有,颜回也曾被誉为“亚圣”。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