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答H7N9禽流感十问
理性认知、科学防控H7N9禽流感
沉寂了三个月之后,新型禽流感病毒H7N9再度来袭。从去冬至今,疫情已波及多个省份,引起了广泛关注。截至二月上旬,全国已有多个省份报告了确诊病例,疫情严峻。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挑战,我们需要理性认知,科学防控。
疫情的背后隐藏着诸多疑问。带着这些疑问,《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为我们解答关于H7N9的种种困惑。
当前我国H7N9禽流感疫情现状如何?
据专家崔小波介绍,目前我国的H7N9禽流感仍处于散发状态,发病形势呈点状,尚未出现人传人的迹象。按照疾病流行强度划分,H7N9目前仍属于最低级别的散发状态。
为何此次H7N9禽流感疫情集中出现并带有明显的地域性?
专家曾光指出,H7N9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这可能与气候变化、禽类运输有关,也不排除野禽感染的可能性。刘又宁教授认为,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也可能是疫情出现地域性的一个原因。相对来说,南方人更偏爱新鲜禽类,活禽宰杀的情况更为普遍,从而暴露风险更高。
H7N9与以往的禽流感病毒有何区别?
崔小波教授表示,流感的H7病毒通常在鸟类中传播,而H7N9属于H7病毒大类下的一个亚群。过去虽有H7病毒如H7N2、H7N3感染人类的报告,但H7N9却是首次被发现感染人类,这种跨类别的传播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感。流感病毒在不断变化,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亚型毒株流行,这是自然生态发展的过程。陈志海教授补充说,H7N9属于低致病性禽流感,但对人类而言,感染后的发病症状会相对严重。
H7N9禽流感的症状有哪些?
陈志海教授介绍,感染H7N9的患者初期表现为发热、咳嗽,可能伴随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病情发展迅速,会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呼吸系统症状通常在发病后一周内出现,并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病情危重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缺氧和呼吸衰竭。
为何此次禽流感发病症状严重且致死率高?
陈志海教授进一步解释,由于H7N9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患者往往按照普通流感进行治疗。这样做不仅无效,病情还会迅速加重。如果在有效时间内得不到救治,患者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一旦出现流感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是否有禽类接触史。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挑战,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理智应对。通过科学的防控措施和专业的医疗救治,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与安宁。如何有效预防并降低H7N9禽流感感染风险?
在应对2009年的H1N1甲流时,陈志海发现病毒主要侵袭青壮年。而此次H7N9禽流感,我们发现受感染的大多为老年人。这并非意味着病毒对特定人群有偏好,而更多地是老年人相对更容易接触到病毒。特别是禽类来源的H7N9病毒,老人由于日常接触禽鸟的几率更高,因此感染的风险也相应增大。
专家崔小波提醒,预防H7N9禽流感的关键在于避免直接接触活禽。在已经报告的病例中,超过80%的患者都有明确的活禽市场接触史。一旦不慎接触到活禽,应立即用肥皂彻底清洗手部。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比如确保禽鸟和鸡蛋完全煮熟,生熟食材的案板要分开使用,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那么,如果不幸感染H7N9,我们如何降低重症或死亡的风险呢?陈志海指出,如果出现类流感症状,并且属于高危人群(如老人、孩子、孕妇、有基础疾病者)或病情严重(如高烧不退、出现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就应该立即进行抗病毒治疗。而且,治疗的越早(48小时之内,36小时更佳),降低致死率的效果越好。感染后,一定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至于针对H7N9的疫苗,好消息是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已经成功研发出针对病毒H7N9的基因疫苗,并且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对于日常生活中购买新鲜宰杀的禽类,曾光表示,虽然H7N9病毒对高温敏感,在100℃环境下2分钟就会被消灭,但直接接触宰杀后的生鲜活禽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买、不接触、不屠宰活禽。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预防H7N9禽流感呢?刘又宁建议,在不接触活禽的前提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关键。包括勤洗手、均衡饮食、规律睡眠、室内多通风、少去人多拥挤的地方。
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就能有效减少感染H7N9禽流感的风险。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自己,保护家人,共同抵御病毒的侵袭。更多有关预防H7N9的详细信息,请浏览生命时报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