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右二人台 土右旗二人台牌子曲
土默特右旗,一个深藏于内蒙古大地的文化瑰宝之地,这里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土右旗二人台。这一艺术形式,如同璀璨的明珠,在黄河之滨熠熠生辉,展现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让我们揭开土右旗二人台的神秘面纱。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咸丰、同治年间,那时的“打坐腔”结合蒙古族音乐、社火舞蹈,孕育出了今天的二人台。早期的表演形式为一丑一旦的歌舞小戏,如《挂红灯》、《走西口》等,这些剧目至今仍然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土默特右旗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而云双羊被公认为二人台的鼻祖。
土右旗二人台的艺术特色独具魅力。其“风搅雪”的演唱方式,蒙汉语穿插,展现了民族交融的深厚底蕴。其分类多样,包括硬码戏、带鞭戏、对唱等,演出形式也丰富多彩,如“打地摊儿”“小班接台”等。更重要的是,它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句话说得好:“宁舍一桌菜,不舍二人台”,足以看出人们对二人台的喜爱和重视。
接下来,我们要聊聊土右旗二人台中的牌子曲。牌子曲源于明清时期,吸收了晋剧曲牌、蒙古民歌、宗教音乐等元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现存120多首曲目,如《八板》、《柳摇金》、《西江月》等,每一首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演奏时,以扬琴、四胡、笛子(枚)为主,辅以梆子、四块瓦等打击乐器,板式从慢板到快板,节奏由缓至急,风格热烈火爆。其中,《绣荷包》、《大黄鹰亮翅》等曲目更是深受人们喜爱,被频繁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土右旗二人台在当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创新。土右旗乌兰牧骑常演创新剧目,如《改店名》、《内蒙赞》等,展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新魅力。老艺人如温命、高玉正与青年演员同台演绎经典曲目,为二人台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牌子曲也在新版专辑中重新编曲,如梅林音乐团的《喜相逢》、《万年欢》等,展现了与现代音乐的完美融合。
土右旗二人台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观众,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如果你想感受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妨去欣赏一场二人台演出,让心灵沉醉于这美妙的音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