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教案《一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殷勤、窘相、抖擞、颓唐等关键词汇。学习通过六次细腻且层层递进的外貌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一面”背后的深刻内涵,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运用圈点批注法,仔细分析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共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深切关怀和高尚品格。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让他们了解鲁迅的伟大精神对青年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外貌描写的艺术手法,如从远至近、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方法。
【难点】理解短暂的“一面”为何能给青年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产生持久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鲁迅相关的纪录片片段,将学生带入历史场景,感受鲁迅的时代背景。随后提问:“为什么短暂的相遇能留下永恒的回忆?”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文本研读】(25分钟)
【初读感知】:引导学生使用时间轴,梳理事件脉络,从1932年秋到四年后的追忆。
3. 【拓展延伸】(10分钟)
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青年眼中的鲁迅,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精神风貌。补充阅读《藤野先生》中的人物描写,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作业设计
基础题:要求学生仿写300字的人物外貌描写,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分层要求。
拓展题:搜集鲁迅帮助青年的故事,如《给颜黎民的信》,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伟大品格。
五、板书设计
一面之缘,永恒铭记
外貌描写(六次)→精神感召
远→近 瘦弱身躯→伟大人格 粗→细 短暂相遇→终生影响
通过这个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和重点。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找描写-析手法-悟情感”的阶梯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篇目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构建对鲁迅的认知体系,加深对鲁迅精神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