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肿瘤动脉介入治疗,特别是肝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及其衍生技术,是目前治疗肝癌等肝脏肿瘤的重要微创手段。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这一治疗方法: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
肝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在医学影像引导下,通过血管介入方法将栓塞物质注入肝动脉,阻塞肿瘤血管的治疗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利用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的特点,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使肿瘤缺血坏死。
主要技术类型包括:
常规肝动脉栓塞术(TAE):仅使用栓塞材料阻断血流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结合化疗药物与栓塞材料
药物洗脱微球TACE(DEB-TACE):使用能缓慢释放药物的微球
二、适应症与优势
适应人群:
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
肝癌术后复发或转移患者
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
中晚期肝肿瘤患者
治疗优势:
微创性:仅需几毫米的穿刺口,避免开腹手术
精准靶向:药物/栓塞剂直接作用于肿瘤,减少全身副作用
恢复快:通常术后1-2天即可下床活动
可重复性:可多次进行治疗
联合治疗基础:可与靶向、免疫等治疗联合应用
三、治疗过程详解
术前准备:
血常规、肝功能等基础检查
影像学评估(CT/MRI确定肿瘤位置大小)
医患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手术过程:
1. 局部后,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
2. 在DSA等影像引导下将导管送至肝动脉
3. 超选择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分支
4. 注入栓塞剂(碘化油、明胶海绵、微球等)±化疗药物
5. 确认栓塞效果后撤出导管,压迫止血
术后管理:
卧床休息12-24小时,观察穿刺部位
监测生命体征及肝功能变化
对症处理栓塞后综合征(发热、疼痛等)
3-7天后可出院,定期复查评估疗效
四、治疗效果与局限性
治疗效果:
控制肿瘤生长(有效率约40-60%)
减轻肿瘤相关症状(疼痛、腹胀等)
延长患者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可延长至12-24个月)
使部分不可切除肿瘤转为可切除
局限性:
非根治性:通常不能完全治愈肝癌
治疗效果有限:对较大肿瘤效果较差
可能复发:需多次治疗或联合其他疗法
技术要求高:依赖经验丰富的介入团队
五、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常见不良反应:
栓塞后综合征(发热、腹痛、恶心):发生率60-80%,通常3-7天自愈
肝功能异常: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多见
穿刺部位并发症:血肿、假性动脉瘤等
异位栓塞: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风险控制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症,充分术前评估
精确超选择插管避免非靶栓塞
术后密切监测肝功能
及时对症支持治疗
六、前沿进展与联合治疗
近年来肝动脉介入治疗的重要进展包括:
钇90微球放射栓塞:将放射性微球精准植入肿瘤血管,单次治疗费用约40万
联合靶向免疫治疗:TACE+靶向药+免疫治疗显著延长晚期患者生存
载药微球技术:持续释放化疗药物,提高局部浓度
四联方案:TACE+HAIC+多纳非尼+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七、患者注意事项
术前准备:
术前6小时禁食
停用抗凝药物(需医生指导)
做好心理准备,了解手术流程
术后护理:
穿刺侧肢体制动6-8小时
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适量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长期管理:
每2-3个月复查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
根据病情制定后续治疗计划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限酒
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心理支持
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作为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其选择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由多学科团队讨论决定。随着技术进步和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化,这一领域仍在不断发展,为肝肿瘤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