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值得同情吗?
新东方,一个在教培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企业,近期因应对政策调整而引发的关注成为舆论焦点。关于是否应同情新东方及其创始人俞敏洪的处境,各界看法不一,争论点主要集中在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逆境中的转型努力以及道德层面的评价等方面。
一、支持同情的理由
新东方在面对政策调整时,主动关闭大量教学点,并将价值约5亿元的课桌椅无偿捐赠给乡村学校。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企业的责任感,更展现了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种在逆境中依然秉持公益之心,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的行为,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与赞赏。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业务调整后宣布进军农业直播领域,以带货农产品的形式支持乡村振兴。这一转型尝试显示了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抗压能力。毕竟,从农村出身逆袭的俞敏洪,在非典时期便展现出应对危机的能力,如今在困境中依然寻求转型,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虽然新东方被指涉及教育资本化,但俞敏洪个人长达30年的职业生涯中,未曝出重大道德瑕疵。前员工对其评价相对中立,这也是其获得同情的一大原因。毕竟,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有其发展历程中的得失,俞敏洪个人的职业记录仍值得肯定。
二、反对同情的理由
也有人认为无需对新东方及其创始人俞敏洪过于同情。教培行业本质或许存在加剧教育不公的可能,新东方作为行业龙头在此方面难辞其咎。其市值缩水正是资本泡沫破裂的必然结果,而非个人的悲剧。新东方内部存在管理混乱、战略摇摆等问题,其困境部分源于自身决策失误。俞敏洪身家虽缩水但仍保有数十亿资产,其“体面退场”与普通教培从业者的失业困境形成对比。有观点指出,同情资本方可能是“打工人对富豪的共情错位”。
是否同情新东方及其创始人的处境,取决于评价者的视角与立场。若从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的维度来看,其行为确有可取之处;若从教育公平或商业规律出发,则资本退潮属于市场常态。正如某些争议文章所言:“体面退场值得尊重,但无需赋予悲情滤镜”。新东方此次的困境,既是其商业决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舆论对其角色定位的一次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