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挂号难,开药更难!
我国现今的医疗状况令人堪忧,不仅药品费用高昂,而且就医和挂号难度极大。尤其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情况更为严峻。
清晨,北京海淀医院的大厅尚未开启,但等待看病的人群已经排起了长队。许多患者只是来开药的“慢性病号”,其中不乏年事已高的老人们。他们拎着医保就诊册,拖着小车,带着小凳和茶杯,准备应对可能的持久战。
一位老人向记者抱怨,他患有前列腺增生、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为了治疗这些疾病,他必须每个星期都来医院开药。因为卫生部有规定,急病药量一次不超过三天,慢性病药量一次不超过七天。尽管有些慢性病的开药量已经放宽到一个月,但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仍然必须每周跑一趟医院。这对于他们来说,不仅增加了交通负担,也增加了感染风险。
在呼吸科门诊,记者见到了蔡女士。她在人满为患的候诊区等待了许久,终于等到分诊的医生。她的请求是希望能多开一些药,但门诊医生却表示无法满足她的请求。蔡女士是一位过敏性哮喘患者,需要每天使用一种小喷雾。由于季节交替,气候干燥,她的用药量也增加了。但按照规定,她只能开十天的药。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俞先生身上。他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要长期依赖药物控制病情。他每周都要到医院开药,经常能遇到和自己一样的“老病号”。他们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每周到医院排队开药。俞先生表示,这对他来说实在是太残忍了。
对于这些慢性病患者的烦恼,医生们虽然表示同情,但也无可奈何。按照规定,只有特定种类的慢性病才能按月开药,而其他疾病的患者则必须每周或每十天来开药。如果医生违规开药,不仅计算机系统会自动锁定,医生也会被罚款。即使医生有心想帮助患者,也不敢轻易违规。
相比之下,中医科的情况更为突出。许多患者反映开药量太少,一趟趟跑医院不仅耽误时间,也增加了经济负担。一位中医大夫表示,如果能将开药量适当放宽至半个月,将会大大方便这些患者。
探访北京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咨询室的鲁晓莉工作人员发现,针对帕金森病这类需要患者终身服药且患者多为年长、行动不便的病情,应适当考虑放宽开药量。中日友好医院的医生们也反映,癫痫病患者和类风湿患者,因长期服药治疗的需要,就医过程应当更加便捷。为此,延长开药时间间隔成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朝阳医院的呼吸科和消化科医生认为,针对哮喘、慢阻肺、肺间质病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按月开药是一个极为便利且符合治疗周期的方式。这些慢性病患者却常常面临配药难题。
社区医院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许多慢性病用药无法配备。像李大爷这样的慢性病患者,往往因为社区医院缺乏所需药物而不得不舍近求远,前往大医院配药。虽然社区医院对于高血压、咳喘、甲状腺疾病等常见慢性病有一定的药物配备,但品种有限,常缺乏患者习惯服用的品牌药物。患者仍需要在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奔波。
为了解慢性病患者配药问题,不少医院设立了专为慢性病人服务的“简易门诊”。一些患者因为社区医院药物种类不足,只能前往大医院配药。甚至有一些药贩子利用开药限量的问题,设法开出一些慢性病常用药,再高价卖给需要的患者,以此牟利。
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少患者都希望社区药品能够更加齐全,以便不必再为配药而奔波于大医院之间。对此,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已经注意到患者的需求,并将会同医保处、医保中心及卫生部门,广泛征求医生意见,加快对放宽开药量问题的调研。
北京市卫生局也表示,今年将对社区医院基本药物目录进行调整。届时,市民反映的一些药品在社区买不到的问题将有望得到解决。今后,老百姓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能够方便地开到治疗老年病、慢性病的药物,这无疑是对慢性病患者的一大福音。这一举措将极大地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让他们不再为配药而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