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2s root
在当下的数码世界,科技在瞬息万变,而有一群特殊的Android用户,他们对root和刷机依然保持着热情。有人说,现在的root和刷机难度增加了,没有Recovery就无法刷机,但在少数派的圈子里,这一观点显然有些过时。
对于这群执着的Android用户来说,root和刷机背后的故事远不止于此。让我们来听听几位资深用户的分享,深入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和动力。
我们要提到的是Clyde。他第一次接触Android是因为摩托罗拉Defy+的Blur UI吸引了他。那时的Android充满了科技感,让他觉得酷极了。他提到身边的同学都在用四角启动器的Xperia和能玩游戏的魅族M8/M9。他发现Defy+并不适合他,于是开始魔趣、Dospy等论坛,接触到了大量的刷机资源。从此,他的手机之旅便充满了与折腾的乐趣。这个过程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Android系统,并发现了其中的无限可能。
接着是路中南的故事。他曾在摩托罗拉新Defy和HTC Desire 816上体验过Android的早期版本。那时的Android系统卡顿且外观不够吸引人,他开始尝试root和刷第三方ROM只是为了跟风。当他接触到Nexus 6P后,他发现原来Android系统可以如此流畅和惊艳。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逐渐了解了更多关于root、第三方内核等知识,并开始深入体验Android的开放性和可定制性。这给了他一种无与伦比的操控感和安全感。他的Android之旅也从跟风逐渐变成了真正的热爱和投入。
最后是一位名为化学心情下2的用户。他在大学刚毕业时开始接触Android手机。那时的他买不起昂贵的旗舰手机,只能选择相对便宜的HTC Aria。由于手机的内存限制和软件移动的问题,他不得不选择root和刷机来优化手机性能。这个过程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Android系统,也让他更加珍惜自己的手机体验。他意识到通过root和刷机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手机,从而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这也成为了他持续投入Android世界的原因。
总的来说这些用户的热情源自于他们对技术的热爱和对更好体验的追求。他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和学习新的技术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手机体验。这种热情和投入让他们成为了真正的数码世界的者也是推动数码世界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我与Android的不解之缘
在数字化时代里,我与Android手机的缘分开始于一部小米奇迹的创造,也曾经见证了智能手机的成长和蜕变。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手机使用者,开始了解手机的深层世界,并沉浸其中。
高考后,我选择了iPad mini作为我的第一部电子产品,当时小米2S的流行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我第一次接触小米这款手机时,我对它带来的频繁死机感到困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了学校的手机店寻求帮助。店家简单地将手机连接到电脑,启动了一个界面,不到十分钟便让我体验到手机仿佛恢复到了出厂设置的状态。我当时有些失望,心里疑惑这是否太过简单了些?对于修手机的收费有些疑惑,为什么技术背后的秘密这么难以触及?这引发了我自己动手尝试的欲望。我开始研究刷机技术,试图解开手机的深层秘密。从魔趣到MIUI,小米2S在我手中经历了多次系统的更迭。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对手机有了更深的理解。后来,我陆续使用了多款手机,从索尼的Z系列到诺基亚的7 Plus等,现在主力手机是iPhone 11。但我对Android的好奇和从未停止。每一部手机的体验都是我对Android的独特历程的记忆。摩托罗拉Defy是另一段有趣的经历的开始。它从一款非智能机开始带我走进Android的世界。初次接触刷机时,我甚至对手机的底层结构一无所知。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开始深入了解Bootloader、Recovery以及众多ROM开发者的故事。那段时间,我的手机里充满了各种定制的ROM系统。第一次给Defy刷入MIUI后,那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之后的LG G2为我打开了更多的玩机之门,让我见识到了更多大神开发的工具和内核。尽管后来我也使用了iPhone,但我对Android的高度可玩性依然着迷。与此各种定制手机也为我带来了个性化的体验。无论是为了优化性能还是增加新功能,我都愿意其中的奥秘。我对手机的热爱源于对技术的追求和对未知的好奇。每一部手机都是我世界的工具,每一次刷机都是我成长的机会。我对Android的不解之缘会一直延续下去。无论是未知还是追求个性,我都愿意沉浸其中。我与Android的故事将永远继续下去。在当初,我对Windows Mobile系统仍怀有幻想,因此选择了购买HTC HD mini手机。随着Android系统的风头正劲,我又为我的同伴选购了同样大小的情侣机HTC Aria/G9。
我常常蹭队友的手机使用,这种体验让我深切感受到Android系统相比WM系统的优越性。WM系统当时真的是日渐式微。那时,我看到圈子里的大神们不断为一代神机HTC HD2刷入各种系统,我也开始期待我的HD mini也能用上Android系统。于是,我的Android刷机生涯就此开启。
我的手机是左方的HTC HD mini和右方的HTC Aria/G9。当时我主要关注国内最大的开发社区XDA,每天期待着能在上面找到新的刷机教程。由于WM的背景,我关注的刷机内容不仅仅是普通的Android刷机,还包括如何将WM的小细节移植到Android上。从最初的线刷小心翼翼,到后来的卡刷得心应手,HD mini陪伴我完成了从WM到Android 4.0的过渡。
在第一部手机的不断折腾中,我发现这种拼积木式的刷机非常有趣,可以解决一些痛点。比如G9的软件移植到TF卡的问题。后来我又陆续入手了Moto X和Moto X Pro,一路“刷”到现在。可以说,刷机是我手机使用体验提升的关键。有时候甚至变成了一种刚需。
回忆起第一次接触Android系统是在初中的时候,用的是长辈淘汰下来的一台三星低端机。那台手机的卡顿让我印象深刻,预装的流氓软件让我无比嫌弃。之后我寻找让手机更流畅的方法时知道了「root」这个词。我怀揣希望尝试了各种方法,最后通过kingroot成功获得了手机的root权限。
获得权限后,我立即着手精简系统,删除不必要的组件和应用。在优化过程中我发现一些耗电的元凶竟然是kingroot及其附带的应用。这让我意识到在获取权限的同时也要对权限应用保持警惕。日后玩机时我会更加谨慎地处理高权限的应用。这种经历也让我对手机系统的理解更加深刻。回溯手机之旅:从热爱小众操作系统到双持Pixel的蜕变
在高中时代,我因对BlackBerry的热爱,逐渐接触到了webOS、PalmOS这些小众操作系统。后来,我知道谷歌通过Android强势加入了智能手机市场。但真正让我开始使用并深爱的,是索尼爱立信正式变为索尼后推出的首款旗舰机型Xperia S。尽管当时我对于Android并不感冒,但Xperia S的外观设计让我选择了它。由于初始搭载的Android 2.3实在不尽人意,我很快便换了新手机。
真正让我回到日常使用Android的,是Xperia Z1 Compact。它完美契合我的喜好,而Android 4.4已经能满足我的需求了。从那时起,我的手机里多了一台BlackBerry和一台Android/iOS设备。随着BlackBerry的逐渐衰落,我转变成了Android和iOS的双机用户。最近,我更是下定了决心,成为了Pixel 5和Pixel 4的Android双持党。
接触root和刷机,都与运营商定制机有关。我和联通签合约得到的摩托罗拉XT300,以及为了追求玻璃后盖而购买的日版Z1 Compact,系统里都有许多运营商定制的app。这些影响我心情的东西需要处理,于是我开始为自己的手机进行root和刷机。
对于能否root和刷机,甚至会影响我的购买决策。摩托罗拉的Defy+虽然第三方刷机资源不少,但官方软件体验却不尽如人意。那段经历让我在选择智能手机时,确立了开放Bootloader解锁和开发者友好的观念。在不确定官方是否能提供靠谱的软件更新支持的情况下,这两个标准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我后期手动选择的自由。后来购买的小米1、小米2S、一加One和Google Pixel都是如此。
Nexus 6P之后,我也开始购买摩托罗拉、Google Pixel以及一些Android One机型。中途我还购入过iPhone 11,想重新尝试iOS。iOS的封闭性让我无法忍受,待机耗电都无法追踪原因,除了重启和重置无法解决,我只好放弃。相比之下,Android很少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算出现了也很好解决。
我对刷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它不仅给我带来了实在的体验提升,还是我最近尝试的事情之一。部分有着完备社区支持的机型给出的ROM包不仅系统更新,体验上也比官方优秀好几个量级。我已经摆脱了早年“瞎折腾”的状态,经常翻阅Android的开发者文档,每次新系统出来都会仔细阅读新特性。
我的刷机之旅可以追溯到2012年,那时手里有一台内存只有256MB、存储空间为512MB的华为u8500。后来还用过华为Ascend D2、华为Mate8等机型。随着华为关闭了解锁BootLoader的途径后,我开始使用OnePlus 6。除了屏幕和电池不太理想外,其他方面感觉还不错。尽管我对OLED屏幕的适应性逐渐增强,但至今仍然觉得这块屏幕有些刺眼。电池续航也是一大问题,即使换了第三方电池也感觉一般。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Android系统,并愿意继续它的各种可能性。个性化智能设备的无限可能:从root到ROM选择
如同同一件衣服在不同人身上展现出不同的风格,root和刷机,正是我们个性化定制智能设备的独特方式。对于追求极致体验的Android生态用户来说,这显得尤为重要。
以我最近入手的Pixel 5为例,它在11月和12月的安全更新阶段出现了一些卡顿和掉帧的问题。这对于Pixel用户来说是不常见的体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选择了来自民间开发者的Proton Kernel。这个内核相比官方内核,性能更出色,功耗表现更佳,最重要的是,它没有卡顿问题。有时候,并不是Google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官方修复流程需要时间。在Google正式修复之前,选择更新周期更灵活、反馈通道更高效的民间开发者是明智之举。
对于Magisk模块的推荐,我在Pixel 5上主要使用了多字重、国内5G网络解锁、存储重定向和位置历史解锁等模块。这些都是厂商没有提供,但有了它们,体验会更上一层楼。这也是我所理解的root的意义所在。
至于个人的模块、内核、ROM推荐,其实能说的有很多。内核推荐方面,我会根据开发者来推荐。比如Pixel 2/4a 5G/5的手机,Sultan Kernel与Proton Kernel都是不错的选择。ROM的选择则主要看开发者对这个机型的投入程度,从社区对电池、优化等方面的反馈中,可以看出开发者的能力水平。
模块方面,我推荐yc9559的Uperf和qti-mem-opt。Uperf是一款性能调节类模块,最近更新了对联发科芯片的支持,对手机性能不满意的朋友可以试试看。而qti-mem-opt则是一款针对内存使用调节的模块,但新机型大多已经采用了用户态低内存管理,所以这款模块的适用范围有限。Magisk自带的systemless hosts模块搭配开源的AdAway,是我目前在手机上主用的去广告方案。
主力机不能折腾,是因为数据资料和自己的一个基准信条自己的生产环境下的手机不能进行任何的实验。但我的折腾都仅限于备用机或旧手机。备机作为开发机折腾起来,就是单纯的乐趣。说到ROM的选择,我基本上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如果是国产品牌,先考虑是否能线刷成国际版。国际版的ROM往往广告推送上会略微少一些。实在没有国际版ROM,再试试看有没有Lineage OS或基于Project Treble的类原生ROM。我选择的ROM往往是从熟悉度考虑,而非性能。很多时候,我并不会追新使用内核,因为直接从AOSP编译而来的往往在稳定性上会更好。刷机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追求稳定的使用体验总是没错的。作为一个资深的Android用户,我曾在Moto G5 Plus上遭遇了一次大翻车。由于未深思熟虑地接受了系统推送更新,手机不幸变成了砖头,即使恢复后IMEI信息也归零了。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系统更新这样看似平常的操作,也需要谨慎对待。虽然我在论坛上寻求解决方案,但近半年的努力仍然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这次经历对我的刷机热情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我并非刷机狂热分子。回想最活跃的刷机时期,还是在小米 2S和Xperia Z5的时代。后续的几部手机,我更多地是抱着“能用就行”的心态在使用。尽管如此,对于已经解锁的手机,我还是会在获取root权限后尝试刷入喜欢的字体模块,以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可以说,换字体是我root的最大动力之一。除此之外,我还会使用存储重定向、AppOps等工具类应用来增加对手机及应用的掌控感。
随着Android系统的逐步完善,我对root的需求逐渐降低。现在,即便是类原生系统也不再需要第三方权限管理应用。对于可以解锁Bootloader的手机,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解锁。因为解锁后不仅能体验各种定制ROM,还能通过线刷救砖。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曾经经历过手机变砖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对于一些老用户来说,官方提供的系统已经足够出色,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但对于特定需求,如开启位置历史、特定功能支持等,Magisk依然能发挥作用。至于字体方面,虽然我没有过多折腾,但并不意味着我不重视这一方面的体验。
当前环境下,Android设备的性能有了巨大的提升,但仍存在厂商无法满足的所有用户需求的问题。对我而言,root是用户主权的一种体现,它让我能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定制和优化。比如我最近使用的一加七Pro的氢OS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刷入PixelExperience等第三方ROM后,能得到更优质的体验和功能。但我要提醒各位用户,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也要注意风险和问题排查的复杂性。至于内核和ROM的选择推荐则需要结合具体机型和实际情况考虑。总之可以尝试一下AOSPA和PixelExperience等相对主流的第三方ROM以丰富自己的使用体验并了解厂商在系统优化方面的投入程度。 Android 系统的刷机魅力:优势与变迁
在科技的世界里,刷机一直是 Android 系统的一大特色,吸引着一批热衷于“折腾”的小众人群。对于这些人来说,刷机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操作,更是一种满足个性化需求、解决问题的方式。
想象一下,你想把时间显示放在状态栏的中间,或者想在状态栏实时显示网速。在刷了机之后,这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梦想都能轻松实现。尤其是对于那些从 13 年至今一直使用的 Android 用户来说,聊天记录的保存,远超过官方提供的消息同步时长,刷机仿佛成了个人数据管理的魔法师。
尽管 MacBook Pro 和 iPad Pro 都令人赞叹,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有些数据和操作习惯已经让我们无法脱离 Android 的环境。刷机的本质在于完成那些刷机前无法实现的事情,无论是给手机的处理器超频,还是修改状态栏、字体。虽然刷机的步骤并不简单,有一定的操作门槛,但这并不能否认它是一种乐趣和满足个人需求的方式。
在刷机过程中,由于未更改内核等核心组件,许多用户从未遇到过无法挽回的问题。卡刷、官方 Recovery 模式以及著名的 9008 还原方法,都是用户在刷机时的救命稻草。即使遇到刷错 ROM 的情况,也能通过适当的方法恢复。只要做好备份,一切都是小菜一碟。
随着 Android 系统的不断更新和硬件的提升,刷机的重要性似乎在逐渐降低。优秀的第三方内核开发者在不断减少,系统的优化和打磨也变得更加出色。这导致许多用户开始变得“佛系”,尝试使用非 Root 机型也能获得良好的体验。像 Sony XZ1、三星的 Galaxy Tab S6 和 Galaxy M51 等产品,即使没有额外折腾,其产品力与使用体验也已经足够优秀。
尽管如此,对于那些有刷机需求的用户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他们可以不需要因为不能刷机而感到不便,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有需求,他们仍然可以“折腾”。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我们对刷机的看法,但并没有改变刷机存在的价值。
横向比较 Android 与其他系统,“折腾”确实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纵向比较曾经的 Android 与现在的 Android,刷机的优势在日常使用中确实越来越小;而对于用户来说,有刷机需求时仍可以“折腾”,这是 Android 系统的一大魅力。无论是厂商的优化还是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都是推动 Android 系统发展的动力。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尊重并欣赏这个充满可能性的系统所带来的每一份创新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