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精准!逸仙团队采用全新导航系统辅助手术,成功切除罕见颅底肿瘤!

健康快乐 2025-02-18 13:04健康新闻www.zhongliuw.cn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创新报道】

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王友元副教授,成功运用先进的导航系统进行颅底肿瘤手术,为一位患者精准切除肿瘤,解除了病痛。这一创新性的手术方法标志着口腔颌面外科颅底肿瘤治疗进入新的里程碑。

在此之前,杨女士(化名)历经多年与颅内肿瘤斗争。自十三年前额头首次出现花生米大小硬包后,病情逐渐恶化。去年,她的右鼻旁出现新的肿块,今年更出现右眼视物模糊和右眼外凸的症状。经核磁共振及CT检查,发现其右侧颅底、眶尖、眶内有异常病灶,右眼球突出达7mm。杨女士慕名寻求王友元副教授的专业治疗。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王友元副教授初步诊断为颅底多发肿物。通过病理活检,确诊为血管瘤。鉴于肿瘤位置严重危及患者生活质量,且放任生长可能导致失明、颅底出血等严重后果,王友元副教授决定采用全新手术导航系统辅助手术,实现精准治疗。

手术导航系统的高精度为手术提供了极大便利。通过将CT或MR影像学资料导入系统,预先设计手术入路,标记肿瘤及周围重要血管神经。在术中,通过导航笔实时验证手术刀位置,确保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尽管有导航系统的辅助,颅底肿瘤切除手术依然充满挑战。颅底区域血管神经丰富,操作空间狭小,极易损伤视神经和关键血管。王友元副教授团队严格按照术前设计方案,成功将导航系统设置的误差控制在仅0.15mm。经过近两小时的精细手术,杨女士的眶尖及眶内肿瘤被完整切除。

术后第一天,杨女士的症状显著好转,右眼视物模糊症状改善,右眼球外凸症状得到立竿见影的缓解。王友元副教授表示,这次手术的成功得益于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运用,也体现了团队在治疗理念上的创新与尝试。

王友元副教授提醒,颅底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尽管较为少见,但患者仍需警惕。典型症状如头面部疼痛、视力及眼球运动异常、眼球突出等,如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CT、MR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提高肿瘤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创新性手术不仅为杨女士带来了新生,也为颅底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王友元副教授及其团队将继续探索新技术、新设备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的副主任医师王友元教授,是一位医学博士和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他担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副主任和口腔颌面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教学主任,同时是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委员和广东省医学会颌面-头颈外科学分会常委等多个职务。王友元医生曾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及波士顿儿童医院交流学习。他主张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治疗时需兼顾根治、外形与功能,特别擅长手术治疗及肿瘤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对于颌骨缺损修复,他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无痕修复技术,可以在计算机辅助的数字化精确重建颌骨缺损及导航引导下颅底肿瘤切除方面发挥高超技艺。他还擅长运用内窥镜无疤痕技术切除颌面部腮腺等良性肿瘤及囊肿,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福音。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意愿、肿瘤的病理类型、病灶大小、发病部位以及是否复发等因素,王友元医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术后辅助放疗或其他辅助治疗如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并延长生存期。(通讯员:刘文琴、黄睿)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