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胰腺癌并非天方夜谭
在现代社会中,癌的威胁日益加剧,成为了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这种疾病的死亡率极高,早期难以发现,因此需要更加关注和警惕。以下是关于癌的详细解读。
目录:
一、为何癌早期难以察觉?
1. 发病率低: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使得医生对其认识不够充分。特别是内科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往往会优先考虑常见病和多发病。
2. 解剖位置隐匿:位于人体腹膜后位,位置深在,使得B超检查难以探测到早期较小的肿瘤。即使肿瘤直径偏大,要想准确发现其踪迹也并非易事。B超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师的临床经验和主观判断。虽然PET-CT是发现早期癌最有效的诊断设备,但由于其高昂的费用,难以在日常体检中普及。
3. 症状非特异性:癌的症状如上腹部隐痛、消化不良等,在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从而延误了最佳诊断与治疗的时间。
4. 肿瘤发展迅猛:癌的自然病程很短,这也增加了早期发现的难度。目前,针对癌早期诊断的肿瘤指标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不高,也是导致难以早期发现的原因之一。在癌的检查诊断中,CT与PET-CT检查是最有效的手段,而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肿瘤最有效的方法。
二、癌的防控并非无望
癌虽然预后不太乐观,但早期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有可能获得治愈。特别是当癌小于二厘米时,通过B超和CT检查,手术切除率可达90%,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80%。多数癌患者在初诊时已进入中晚期,此时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癌治疗的关键。除了手术治疗,患者还需改善身体机能内环境,增强免疫功能,以更好地抵抗癌肿发展,耐受各项治疗。对于晚期癌,治疗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三、癌应做哪些检查?
1. B超检查:作为诊断癌的首选方法,B超检查在普查中的筛选效果良好。通过B超检查,可以观察到胰头的大小,若发现异常,应进一步追踪检查。
2. 纤维胃镜的超声检查:在胃镜顶端装上超声探头,紧贴胃后壁进行全面检查,不受气体干扰,大大提高了癌的诊断率。
3. CT检查:CT扫描能够准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可以发现直径约1cm的肿瘤。增强扫描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病灶。通过CT检查,可以进行分期判断,为治疗方式和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总之文所述,虽然癌早期难以发现且治疗预后不太乐观,但并非无法治愈。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积极的手术治疗以及改善身体机能内环境等措施的综合应用,患者仍有可能战胜病魔。在面对癌时,我们应保持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以期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CT已经成为癌诊断的主要手段,准确率高达98%。它以其高效、精确的特点成为医学界的得力助手。
除了CT,磁共振成像(MRI)也是诊断癌的有力工具。MRI能够细致展示轮廓的异常变化,尤其在识别早期局部侵犯和转移方面,其表现尤为出色。对于局限在内的小胰癌以及有无胰周扩散和血管侵犯的评估,MRI比CT扫描更具优势,成为手术前预测的重要方法。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能够清晰显示主胰管狭窄、充盈缺损和闭塞等现象,对于癌的诊断具有极高的特异性。这一技术还能捕捉到小于2cm的胰管病变,为诊断小胰癌提供了有效手段。
选择性血管造影(SAG)虽然是一种损伤检查,但其诊断准确率超过90%。SAG能够揭示周围动脉的形态,对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血管具有重要意义。当动脉出现不规则狭窄或闭塞时,可以根据异常的血管区域推测肿瘤的大小,为手术选择和手术切除提供重要依据。
最近研发的子母胰管镜检查为癌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尽管目前该技术仍存在一些限制,如管径易折损、不能改变方向以及无法取活检,但其直接观察胰管内部情况的独特优势使其有望在未来成为癌诊断的重要工具。
尽管癌的手术切除率相对较低,尤其是晚期癌的五年生存率不高。癌患者术后的生存期平均约为17个月。肿瘤的大小、DNA倍性、细胞增殖指数以及阳性淋巴结数量等因素都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情况。由于癌容易局部复发和转移,其死亡率相对较高。尽管有辅助治疗方式如术后放化疗,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癌患者术后的巩固治疗非常重要。
对于晚期癌患者,护理方面也需要特别注意。家属应了解病人的饮食习惯并与其营养师共同制定营养食谱。每天记录病人的进食量和消化状况有助于医生观察和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摄入障碍的病人,应按医嘱进行补液和补充营养物质,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问题。按医嘱输注白蛋白、氨基酸等,以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等问题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