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治疗方法
1. 化学治疗
通过细胞毒性药物杀灭癌细胞,可采用口服、静脉注射等方式,常与手术/放疗联用。对体力状态要求较高,需根据体表面积调整剂量。
2. 靶向治疗
针对EGFR、ALK等特定基因突变设计药物(如奥希替尼、阿来替尼),精准性高且副作用较小。需通过基因检测指导用药,部分新药价格较高。
3. 免疫治疗
PD-1/CTLA-4抑制剂等可激活免疫系统,对MSI-H/TMB-H患者效果显著。联合CIK细胞治疗可使部分肾癌患者实现长期缓解。
4. 内分泌治疗
用于激素受体阳性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抑制癌细胞生长。
二、疑难病例应对策略
1. 治疗失败后的选择
多学科会诊(MDT)重新评估病情,二次基因检测寻找新靶点(如NTRK融合)。
免疫治疗失败后可尝试局部处理(如SBRT)或换用抗血管生成药物。
2. 姑息治疗
对晚期患者通过手术减瘤、支架置入缓解梗阻,结合镇痛、营养支持提高生活质量。
需关注心理疏导和家属居丧支持,形成全周期照护体系。
三、个体化治疗进展
围手术期方案:可切除III期NSCLC推荐新辅助免疫+化疗,术后辅助靶向治疗可提升5年生存率至88%。
动态调整:根据SCREEN评分等工具评估手术时机,寡转移灶采用局部根治性处理。
肿瘤内科强调循证医学与个体化结合,需通过病理分型、分子检测等制定方案,并持续关注国际指南更新(如2025 CSCO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