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医师考试核心内容
纵隔肿瘤是肿瘤学医师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主要涉及解剖学、病理类型、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
1. 解剖分区:纵隔可分成5个区,以胸骨角与第四胸椎间盘为假设连线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上纵隔以气管为界分为前上纵隔和后上纵隔,下纵隔以心包为界分为下前纵隔、中纵隔和下后纵隔。不同分区好发肿瘤类型不同,如前上纵隔常见胸内甲状腺肿,前上纵隔下部多见胸腺肿瘤及囊肿。
2. 常见肿瘤类型:
胸腺瘤: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1/5~1/4,是前纵隔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20%)
神经源性肿瘤:占纵隔肿瘤的12%~21%,95%位于后纵隔
其他:畸胎瘤、淋巴瘤、支气管囊肿等
3.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片为基本手段,CT是最合适的检查,MRI能清晰分辨肿块与血管关系
放射性核素检查:如碘131扫描可判断是否为胸内甲状腺肿
病理检查:多数纵隔肿瘤需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
4. 治疗原则:原发性纵隔肿瘤无论良恶性,一经发现应尽可能手术切除。术中估计肿瘤残余时应及时用银夹标记。对于不能手术者,可考虑放疗或化疗。
纵隔肿瘤临床指南要点
2025年国内外发布了多个与纵隔肿瘤相关的临床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1. 2025版CACA胸腺肿瘤指南:
强调胸腺肿瘤的整合诊疗策略,覆盖"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
更新了基于临床研究成果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个性化诊疗策略
指出所有胸腺肿瘤均具有恶性潜能,即使A型胸腺瘤也可存在远处转移
2. 胸腺肿瘤规范化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肿瘤体积大压迫周围结构、恶性程度高或生长速度快
手术原则:强调R0切除的重要性,建议胸腺广泛切除术
手术路径:经颈部切口切除胸腺较安全,但有MG的胸腺瘤应施行胸腺广泛切除术
3. 综合治疗策略:
放疗适用于手术禁忌或术后残留肿瘤患者
化疗通常用于肿瘤切除后辅助治疗或不可切除肿瘤的姑息治疗
免疫治疗在部分胸腺肿瘤中显示出潜力,但需更多循证证据支持
4. 围手术期管理:
强调多学科协作在纵隔肿瘤诊治中的重要性
提供详细的术前评估、手术方式和术后随访建议
对伴有重症肌无力(MG)的患者,胸腺瘤切除术可改善症状,尤其是女性、年轻、病程短者效果更好
纵隔肿瘤诊疗中的特殊考量
1. 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多数纵隔肿瘤为良性(约90%无症状者为良性),有症状者约半数为恶性
症状与肿瘤大小、部位、生长速度及是否压迫邻近器官有关,常见胸闷、呼吸道症状(咳嗽、气促、呼吸困难)
特殊表现:畸胎瘤患者可咳出毛发或皮脂样物;颈交感神经节受压可引起Horner综合征;喉返神经受压可致声嘶
2. 影像学特征:
CT不但可显示纵隔囊肿部位,还能评估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MRI在区分胸腺恶性肿瘤与胸腺囊肿或胸腺增生方面优于CT,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对于后纵隔肿瘤,MRI能清晰显示其与椎管的关系
3. 活检技术选择:
穿刺活检对于纵隔肿瘤阳性率不高,尤其是前纵隔和中纵隔肿瘤
纵隔镜检查对气管前、气管旁等部位肿块活检准确性较高,但有创伤
胸腔镜检查对后纵隔肿瘤诊断有帮助,但需先排除主动脉瘤
4. 并发症管理:
上腔静脉综合征是常见并发症,需谨慎选择检查方式
胸腺瘤伴MG患者术后需密切监测肌无力危象
巨大纵隔肿瘤术后需关注呼吸功能恢复情况
考试重点与临床实践结合
纵隔肿瘤医师考试不仅要求掌握理论知识,还需了解如何应用于临床实践。
1. 病例分析要点:
前纵隔肿瘤若出现双侧眼睑下垂,应考虑胸腺瘤伴MG
前纵隔肿瘤若核素扫描提示明显吸碘,可能为胸内甲状腺肿
后纵隔肿瘤若位于椎体旁伴椎间孔增大,多为神经源性肿瘤
2. 治疗决策:
恶性胸腺瘤治疗需综合手术、放疗和化疗
对于临床不能排除纵隔恶性淋巴瘤又不能手术者,可考虑试验性治疗
巨大纵隔肿瘤手术应以剖胸手术为主
3. 随访策略:
门诊治疗患者应每周复诊,逐步拉长复诊周期
严重者需入院治疗,待症状缓解后转门诊治疗
- 随访内容应包括症状评估、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监测